“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上海统一战线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学术研讨会9月10日在上海科学会堂举行。
此前,浦江同舟发起“上海统一战线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主题征文活动,得到社会各界热烈响应。经评审,从全国各领域专家学者、高校师生及热心抗战史、统战史研究的社会人士投稿中遴选出15篇优秀论文,与研讨会上的专家学者发言一起编入《浦江同舟》杂志专刊。即日起,“浦江同舟”微信公众号分期推出这些优秀论文的观点摘编。请看→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主题征文优秀作品摘编①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主题征文优秀作品摘编②
1930年代量才业余补习学校的革命斗争
邵 雍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教授、中共上海市委党史研究室特约研究员
1934年11月史量才被国民党特务暗杀后,李公朴等人决定将《申报》业余补习学校改名为量才业余补习学校,纪念史量才创办文化教育事业的贡献和献身抗日、民主事业的爱国精神。量才补校的学生大多进步向上,勤奋好学,在校长李公朴的大力支持下,积极组织歌咏会、口琴会和量才剧团,进行各种形式的抗日宣传。1935年冬,该校学生走上街头示威游行,响应北平一二·九学生运动。1936年5月全国各界救国会联合会在上海成立,《量才校刊》及时刊登有关消息,引导和鼓励同学更积极地投身抗日救亡运动。1936年11月救国会七君子被国民党政府逮捕后,量才补校同学发出了“爱国无罪,还我校长”的怒吼。
量才补校的抗日救亡活动与中共及外围的力量的指导与支持密不可分。党领导的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中国左翼教育工作者联盟、中华民族武装自卫会均有人在该校活动。1937年八一三抗战爆发,量才补校停办。大多数同学通过救亡团体结伴共赴国难,投入抗日洪流。
战地弦歌分外“红”
——试论中国共产党在“战地服务队”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
陈 伟
民进奉贤区总支会员
淞沪会战期间,由郭沫若、夏衍等根据中国共产党关于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和周恩来“七月指示”,协助国民党第八集团军建立了一支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由中共地下党员、左翼文化人士和进步青年加入的战地服务队,并自1937年9月25日在淞沪会战右翼战场的上海奉贤成立,至1947年8月在国共合作破裂后最后两名队员从国民党广州行营撤出,转战千里,坚守十年。期间,作为周恩来亲自建立和直接领导的统战据点,他们前期以战地服务队为主体,以公开的方式,广泛开展宣传动员,后期在战地服务队撤销、队员“化整为零”分散在军中各部后,以“中共特别支部”为主体,通过隐蔽战线,继续团结影响国民党中高层将官和下层士兵,促其坚持全面抗战、全民抗战和持久抗战,从而续写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特殊篇章。通过对这一历史的梳理、回顾、总结,可以从中深刻感受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中流砥柱作用、以及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思想的“法宝”作用。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浦东实践及启示
张 召
上海市浦东新区社会主义学院常务副院长
抗日战争时期,中共上海地区和浦东地区的党组织,贯彻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充分发挥了统一战线的法宝作用。开展国共合作,坚持在上海周边开展武装斗争;注重联谊交友,尽最大可能照顾可以依靠对象的利益,争取他们在关键时刻能够支持我方;团结大多数,坚持上层统战与中下层统战相结合,争取和团结更多的中间力量;注重发挥民主人士的作用,把民主人士培养成为统战力量。浦东地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践,不但坚持了上海周边的抗日武装斗争,也为浙东抗日根据地的开创与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支持。新时代,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浦东地区的实践仍然能够给予我们很多启示。
抗战时期湘赣边
第二次国共合作的难点、局限及经验启示
朱忠彪
中共湖南省株洲市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王启才
中共湖南省株洲市委党史研究室三级调研员
湘赣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形成与发展,既具有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一致抗日”的本质特征,又因特殊地缘、政治环境呈现出目标单一、斗争为主、整合乏力的特定规律和历史局限。其局面形成的艰难历程昭示了战略思维是谋篇布局和采取策略的根本,必须始终坚持大局为重、着眼长远;其成功的经验证实了方法和策略是化解矛盾、夺取胜利的途径,必须始终坚持求同存异、兼容并蓄;其表现的特点揭示了斗争哲学是处理复杂问题的关键,必须始终坚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湘赣边第二次国共合作的历史经验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始终以大局为重、摒弃前嫌的博大胸襟,始终坚持求同存异、兼容并蓄的政治智慧,始终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斗争哲学,集中凸显了以史鉴今的唯物史观和继往开来的经验启示意义。
论美国“中国通”群体对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的贡献与影响
刘 晨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
抗日战争时期,来访延安的美国“中国通”群体,包括长期在中国的美国新闻记者、从事中国研究的美国学者以及美国政府派遣的军事观察组顾问等,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美国传教士的后代,成长于中国并长期生活在中国。他们以记者、学者、外交官、军事顾问等身份深入中国社会,在抗日战争期间通过信息传播、政策推动、军事支援、文化沟通等方式,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多维度支持。与普通外国观察者不同,他们对中国的认知更注重从中国内部视角理解抗战的意义,并积极将中国的声音传递至美国社会,成为中美之间的“桥梁”。论文通过梳理该群体的活动轨迹,分析其在揭露日军暴行、推动美国对华援助、协调中美军事合作及促进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认同等方面的贡献,揭示其对中国抗战进程及中美关系的深远影响。
供稿:市同舟服务中心
编辑:孙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