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团镇小荡村文脉绵长、底蕴深厚。作为奉贤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织带技艺,正是小荡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织带不仅是实用物品,更是承载着乡村历史与文化的艺术珍品。
织带技艺是一门复杂而精细的手工艺术。编织时需要根据不同色彩需求,准备相应颜色的线材。传统织带长约1至3米,宽约2至10厘米,使用棉线、土蚕丝、土制棉纱线等丝线编制而成。用不同的颜色和线材编织出不同的花纹,具有高度的实用价值和观赏价值。
小荡村民间织带手艺人李永仙,一边将指腹灵活穿行于丝线之间,一边将织带工艺的发展演变娓娓道来。织带技艺起源于宋末元初黄道婆的纺织术,随着纺织术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织布和织带也在千家万户中普及。
织造过程中,编织者使用简单的“织带架”或自制简易装置进行操作。织带时,一端固定于房屋内外任何可以固定的地方,另一端系在编织者腰部。调整距离直至绷紧经线后,便可开始编织。
编织者通过向上提拉综板形成开口,在开口内从右至左织入纬线并抽紧,然后向下提拉综板形成另一个开口,重复此步骤完成织造。
织带技艺不仅仅是一种手艺,更是小荡村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记录着农村的发展轨迹和历史变迁,是村民文化认同的重要来源。
小荡村积极保护传承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村史馆展示不同年代、不同时期的劳动工具、生活用品、家居陈设等实物,并配以详细的文字说明。其中包括一台完好保存的布满岁月痕迹的织布机,厚重的机身静默诉说着曾经的生活痕迹与技艺传承。
未来,四团镇将继续守好农村农耕文化,护好非物质文化遗产,育好乡村文明新风尚,让村民身有所栖,心有所系。
特约通讯员:黄良婷(四团镇)
编辑:何海丹
•end•
往期精彩回顾
揭秘!城市上空频繁出现的无人机,真相竟是…...丨“上海奉贤”小编在线
奉贤区“15分钟就业服务圈”本周站点活动安排
泥土飞扬激情跃动,东方美谷MXGP中国站圆满收官
网络安全宣传周|2025年国家网络安全宣传周奉贤区活动启动
区数据局全力护航2025MXGP世界摩托车越野锦标赛通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