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出汗多,人虚得厉害”“入秋后总感觉累,是不是该补补?”随着夏秋交替,不少朋友开始琢磨“进补”。但你知道吗?夏季阳气外浮、腠理开泄,盲目进补可能“火上浇油”;秋季虽需“贴秋膘”,却也要先调好脾胃。今天,我们聊聊夏秋季进补中药材的科学选择——哪些适合你?怎么吃更安全?
一、先搞懂:什么是“虚”?夏秋为何要“补”?
中医说的“虚症”,简单理解就是身体的“能量不足”——正气亏虚了,免疫力、代谢力、修复力都会跟着下降。常见表现有:
气虚:容易累、说话没力气、动不动出汗(自汗)、大便稀软;
血虚:脸色苍白或萎黄、头晕眼花、指甲/嘴唇颜色淡;
阴虚:手脚心热、夜间盗汗、口干咽燥、失眠多梦;
阳虚:怕冷(尤其后背/腰腹)、手脚冰凉、夜尿多。
夏秋季为何要关注“补”?
夏季消耗大:高温下人体大量出汗,不仅流失水分,更会耗气伤阴(汗为心之液,汗多易伤心血);加上贪凉饮冷(冰西瓜、空调房),易损伤脾胃阳气。
秋季需“收”:中医讲究“春夏养阳,秋冬养阴”,入秋后阳气渐收,此时若夏季的“虚”没调理好,秋冬更容易生病(比如换季感冒、过敏)。
但!“补”≠乱吃补品。中医药专家强调:“夏秋季进补的核心是‘清补’——先清暑湿、调脾胃,再温和补气血阴阳,避免‘虚不受补’。”
二、这些常见补药,夏秋季怎么选?
市面上常见的补益药材(如人参、阿胶、燕窝等),其实各有“脾气”。结合夏秋季特点,整理了一份“季节适配指南”,帮你避开“补错”的坑——
1. 气虚(乏力、易累):选温和的“党参”或“西洋参”
党参(性价比之王):性平,补气之力温和,比人参更平和,适合多数气虚人群(如说话没劲、饭后腹胀)。夏秋季可搭配茯苓、山药煮粥(党参10g+茯苓15g+粳米50g),健脾又补气。
西洋参(阴虚火旺者的优选):性凉,补气同时能养阴生津,特别适合夏季出汗多、口干舌燥、心烦气短的人(比如熬夜加班后虚热明显)。可直接含服2-3片(约3g),或泡水代茶饮(西洋参10g,煮15分钟或沸水闷泡,稍凉后空腹饮用)。
⚠️ 注意:“别直参/高丽参”(属红参类,性热)——夏季用易上火(口腔溃疡、失眠加重)。
2. 阴虚(燥热、盗汗):选“百合+麦冬”或少量“西洋参”
夏秋季燥邪渐起,阴虚体质(手脚心热、皮肤干、失眠)的人更难受。推荐:
鲜百合(药食同源):润肺清心,煮粥时加几瓣(鲜百合30g+粳米50g),缓解秋燥咳嗽、心烦;
麦冬(滋阴润燥):泡水喝(麦冬10粒+枸杞10粒),改善口干舌燥、大便干结;
若阴虚伴轻微气虚,可少量用西洋参(3g/天),但避免单独用大补阴的“阿胶”(滋腻,夏季易生湿)。
3. 血虚(面色差、头晕):先健脾,再“缓补”
血虚常伴随脾虚(脾为气血生化之源),夏秋季直接吃“阿胶”(黏腻)或“熟地”(滋腻)可能消化不良(腹胀、食欲差)。建议:
先用“红枣+桂圆”温和补血(红枣5颗去核+桂圆肉10粒煮水),但舌苔厚腻(舌面白/黄腻)的人暂时别吃;
等脾胃功能恢复后(食欲正常、舌苔薄白),可少量用“当归”(如当归生姜羊肉汤,但秋季更适合,夏季少用)。
⚠️ 阿胶、燕窝:属于“高级滋补品”,但夏秋季除非严重血虚/肺燥(如长期贫血、干咳无痰),否则不建议盲目跟风——阿胶滋腻碍胃,燕窝虽润但性价比低,普通人群通过均衡饮食(银耳、莲藕、猪肝)就能补充类似营养。
4. 阳虚(怕冷、腹泻):夏季是“冬病夏治”黄金期!
阳虚体质(手脚冰凉、受凉腹泻)的人,夏季反而要抓住机会“温补阳气”(借助自然界的阳气)。推荐:
生姜+红糖(日常驱寒):晨起喝姜枣茶(生姜3片+红枣3颗煮水),驱散脾胃寒气;
少量肉桂/益智仁(温肾阳):适合夜尿多、腰膝冷的人(肉桂2g+肉苁蓉5g泡水),但需在专业指导下用;
鹿茸:大热之品,仅适合极度阳虚(如严重畏寒、性功能减退),且必须从小剂量开始(如鹿茸粉0.5g/天),夏秋季一般不用!
三、夏秋季进补,记住这4个“安全原则”!
中医药专家特别提醒:“补药不是零食,吃错可能伤身!” 无论选哪种药材,都要注意——
1. 先辨证,再选药
“虚”分气、血、阴、阳,还可能夹杂湿、热(比如夏季常见“气虚+湿热”)。建议先观察自己的症状(如是否舌苔厚腻、大便粘马桶),或找专业中医师判断体质,别盲目跟风“别人吃人参我也吃”。
2. 儿童、孕妇、慢性病患者慎用
儿童阳气旺盛,一般不需要额外进补(除非严重营养不良);孕妇需避免活血类药材(如当归、三七);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患者用补药前必须咨询医生(比如人参可能升高血压,阿胶影响血糖)。
3. 控制量,循序渐进
补药用量宜轻(如西洋参3g/天、党参10g/天),从小剂量开始,观察身体反应(如是否上火、腹胀)。如果出现口干、便秘、失眠加重,立即停用。
4. 补前先调脾胃
脾胃是“后天之本”,只有消化吸收能力强,补进去的营养才能被利用。夏秋季建议先喝“健脾汤”(如山药30g+茯苓15g+炒薏米20g煮粥),把脾胃功能调好了,再吃补药效果更佳。
消保委在此提醒广大消费者:
夏秋进补,贵在“合适”
“最好的补药,是顺应自然的节奏——夏季清补防耗,秋季润补防燥,关键是通过温和的方式帮身体‘充电’,而不是‘硬补’。”
如果你拿不准自己适合哪种补法,不妨到正规医院中医科找专业医生面诊,定制专属进补方案!
↘来源:综合自生命时报、上海科普网和相关社区讲座 阅读 推荐
上海人都惊了,居然突然卖爆?日售1500斤!知名男星一句话,全赶到上海了…
上海女子报警:坐顺风车被袭击,数十处伤口!“凶手”竟是司机的...太离谱→
苹果新机发布:这次大变样,加量不加价
正式全面开放!@上海人注意:这笔钱可以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