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舟”破浪行!
将党建融入“四好”新答卷
「前言」
有这样一艘“舟”,它能载着民警在理论学习中锚定方向,在攻坚一线乘风破浪,在温情互助中传递力量,更能托举年轻骨干成长成才。
这就是上海市未成年犯管教所四监区第一党小组,作为市司法局示范党小组,不单单是“党建 + 业务” 的简单叠加,用 “四好” 实践书写 “党建融业务” 的精彩答卷,让 “战斗堡垒” 在监管一线焕发蓬勃生机。
01
“微课堂+实景课”
让信仰在日常里扎根
微课堂
随时随地学
针对监管一线“人员散、时间碎”的特点,党小组把课堂搬进执勤点、融入晨会前、发至组群中,让理论学习“随时随地可学”。“早期共产党人靠什么在绝境中坚守?今天我们从《党史》第一章找答案!”——办公室里,青年党员陆雨晨的领学声打破了午后的宁静。二十分钟的“微课堂”虽短,却让在场参加学习的民警心潮澎湃。
课后,学习要点和交流发言被整理成文字版发至学习群,确保全员覆盖。民警杨璐瑶通过线上学习后反馈:“虽未到场,但字字入心,让我重温初心,更感责任重大。”
“纸上得来终觉浅”,党小组将课堂延伸至红色教育基地。既深度参与单位组织的各类主题教育实践活动,也自行组织参观革命人士故居、纪念馆等红色基地,在厚重的史料中亲身感悟革命精神,在庄严的誓词里重温初心、筑牢廉洁防线。当 “理论” 变成 “实景”,信仰不再是抽象概念,化作扎根心底的力量,化作民警坚守岗位的底气。
02
“突击队+守护者”
让担当在攻坚中闪耀
“关键时刻站的出来,危急关头豁得出去”——这是“吾舟”党小组成员的信念和誓言。面对监管改造中的“硬骨头”,她们组建“衿语”突击队与“楼面攻坚团队”,在实践中检验党建成效。
从红色家书到亲情帮教,从微课堂到罪犯现身说法,“衿语”突击队一次次书写“软化”奇迹。有服刑罪犯因“提前告知风险不算诈骗”的执念拒不认罪,甚至抵触改造。队员们一面让相似罪名的服刑罪犯现身说法,划清法律红线;一面辗转联系上她的家人,用亲情的力量感化她,最终该名罪犯被深深打动:“原来你们从没放弃我。”如今,她不仅写下认罪书,更成了监组里的“学习委员”,用知识帮助同伴,实现了从“抗拒者”到“助人者”的转变。
“楼面攻坚团队”则在急难险重任务中彰显担当。服刑罪犯宋某突发重病,两次病重通知让后续工作处理多了不少不确定性。民警胡莹与俞晓连夜啃透制度条文,陶晗晗同步制定应急预案,田启正耐心安抚家属。当宋某需转至社会医院治疗时,张馨烨等青年民警主动请缨:“我年轻,值班我先上!”三天两夜的值守,她们既是守护者,更是监管员,也交出了“罪犯生命与监管安全双保障”的完美答卷。
攻坚克难,再接再厉!
这份实干,同样得到了所党委的充分肯定——团队凭借扎实的攻坚实绩荣获所党委颁发的“攻坚克难突击队”称号。这份荣誉,既是对成绩的认可,更是吹响再接再厉、持续冲锋的号角。
03
“贴心人+同心桥”
让温暖在互助中传递
党小组中多是独生子女,家庭与工作常难兼顾。但在这里,“互助模式”让温暖流动:有人家里有事,B岗顶上去、C岗接过来;老党员传授经验、年轻党员主动分担……“不是一个人在战斗”,成为每个人最坚实的底气。
在“吾舟”,温暖从不缺席:逢年过节,邀请单身留沪民警来家吃顿团圆饭,一句“多双筷子的事儿”给予的是贴心的温暖。“吾舟”用“同龄共情”架起“同心桥”,让每个民警都能感受到:组织永远在身边,战友永远在左右。
04
“压担子+传帮带”
让青春在实战中成长
“年轻干部不是‘养’出来的,是‘炼’出来的!” 这是 “吾舟” 培养新人的硬核逻辑。她们敢把 “最重的担子” 交给青年民警,更愿意为他们搭起 “成长的台子”。
“压担子”促成长,让“潜力股”变“顶梁柱”。青年民警张馨烨接手了一名狱内危险度评估为高度的服刑罪犯,从制定个性化矫治计划到跟踪改造表现,事事“较真”“较劲”。经过她的不懈努力,这名罪犯现在做到了“零违纪”,小张也凭借快速积累的工作经验,在单位比武中拔得头筹。
“传帮带”育新人,让“经验值”变“战斗力”。面对叛逆的未成年犯,民警陈洁一度犯难。党小组没有“扶着走”,而是“陪着闯”:一起设计“书香巳溢微课堂”,请心理专业民警协同疏导。当未成年犯的危险等级评估从“高”降至“中”,小陈的沟通技巧、应急能力也同步“升级”。
从“微课堂”到“突击队”,从“贴心人”到“压担子”,“吾舟”党小组以“四好”为舵,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的航程中破浪前行。未来,这艘 “红色小舟” 必将继续载着初心与担当,在监管改造的征程上,驶向更广阔的新天地,为监狱工作高质量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红色动能!
为您推荐(点击阅读)
1、【阅兵日·高墙内】女子监狱民警这样传承伟大抗战精神!
2、当“小年轻”遇见“老革命”:一场关于信仰的双向奔赴
3、媒体聚焦提篮桥监狱内的“上海审判”
编辑:郭 伟
供稿:未成年犯管教所
俞 晓 谭秀艳
长
按
关
注
了解更多上海监狱“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