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张书桌被分成5个小组在教室中摆放,每个组的学生围坐在一起,椅子也不再是常规的面向黑板…… 时值课间,学生有的围在书桌旁游戏,有的在教室后面的涂鸦墙上画画,有的围坐在角落里看书,还有个女孩子看到校长妈妈额头的汗水,悄悄递上一张纸巾…… 来到上海市杨浦区工农新村小学,第一教育在新一年级的教室看到了与往常的教室不一样的场景。 校长居臻殷说,工农新村小学今年成为“上海市小班化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校”,一年级新招收的48名学生分为两个班级,重新打造教室环境,开启课堂教学变革的新探索。
从地铁8号线终点站市光路站1号口出来,右转进入工农三村小区的侧门,沿着小区里的路走不到5分钟,就看到了工农新村小学的大门。
“学校是跟着小区一起建设起来的,学生也大多居住在学校周围。现在一共有12个教学班,不到400名学生。”居臻殷说。
跟上海其他建在工人新村中的学校一样,工农新村小学的面积不大,教室面积也不大。但在升级改造中,学校教室里多媒体设备、空调、可调节升降课桌椅等硬件一应俱全。
在这个暑假里,学校专门为即将入学的一年级新生系统改造了两间专属教室:将原本在教室里的书包柜移至走廊,进一步释放学生活动空间,在走廊增设生活功能区与专属书包柜;在教室里打造阅读角、涂鸦墙及洞洞板展示区,既满足学生课间创作、休闲需求,也为学科学习成果展示提供了专属平台。
更具突破性的是教室座位布局——每个班级24人拆分为5个小组围坐,学生无需按身高排座,可自由调换座位,体验不同视角的课堂。
“上课!”孩子们齐刷刷站起来,自动面向黑板前的老师,而不是面向围着的桌子。
“我跟孩子们约定好了,如果我说‘小眼睛,看老师’,他们就知道,是要转过来看向黑板方向,如果是‘小眼睛,看书本’,他们就知道是要转到对着桌子的一面。”青年教师王思佳这个学期担任一(2)班的数学老师,她同时还教三年级的数学课,对于小班化教学也有了更多的体会。
王思佳说,新的教学环境对教师提出了不一样的要求,首先是教师要“动起来”,在教室里巡回关注学生,“现在的布局让教室变得特别宽敞,我可以轻松走到每一个孩子旁边。以前我可能会很快在课堂上‘看’到善于表达的孩子,但能走到他们中间后,一些比较‘i’的孩子也很快能被注意到。”
在小班化的课堂上,孩子们表达自己的机会也多了。“在认识立体图形的课上,他们除了能说出圆柱体、长方体在形状上的不同,还有孩子提到了我准备的教具材料触感的不一样,他们说,‘这个长方体的面是光滑的,圆柱体的面更粗糙……’孩子们的奇思妙想给了我很多的惊喜,也促使我在备课中有更多的预设。”王思佳表示,小班化教学对个人发展是不小的挑战,目前还处于摸索阶段,但明显的变化是,课堂上能关注到更多孩子了,孩子们更能成为课堂的主人。
居臻殷介绍,今年6月学校正式成为“上海市小班化教学改革实验项目校”后,除了升级学习空间,也遴选了学校的优秀年轻老师来到一年级授课。学校在年级组的备课中提出,打造开放而有序的小班化教学课堂,关键在于让每个孩子拥有更充足的课堂时间,确保他们的思考能被教师及时关注。
“我自己带了一年级一个班的道法课,开学之后也听了多位老师的课。小班化教学并不是班级人少了更好教了,而是对师生互动质量、学生课堂参与度提出了更高要求。教师需在课前精心设计更多认知冲突,及时回应孩子们在课堂上的生成内容,助力学生在深度交流提升高阶思维。”居臻殷说。
学校在小班化教学中也尝试开展两个“合并”:一是针对科技、美术等学科,由一位教师兼任多科教学;二是将两节课时合并,为学生留出完整时间完成作品创作,让每个孩子都有充分表达的机会,告别以往课堂蜻蜓点水的学习状态。
课堂形式也更灵活多样,老师可带领学生走进室外社区开展体验式学习,在课堂内外,都能让同伴间的互助教育更显成效。
居臻殷表示,未来学校还将针对小班化教学中的“社会与情感能力的培育”开展专项研究:“我们希望孩子们能在小班化课堂中获得充分的情感支持,在充满安全感的校园环境中健康成长。”
除课堂改革外,学校还以“浓韵书香”品牌建设为核心,主动加入区域“Young 悦读·慧成长”青少年读书计划,并依托“浓情好时光”亲子阅读活动,持续深化家校协同育人机制。“我们希望通过每一个微小却坚实的改变,让孩子们在‘浓情校园’中汲取充足的生命成长力量。”居臻殷表示。
文字:芮德贵、曹轶姗
图片由学校提供,部分由作者拍摄
编辑:芮德贵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