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指儿童离开熟悉的环境(如家庭)或依恋的亲人(如父母)时,产生的超过正常程度的紧张、恐惧、不安等情绪,3-5岁幼儿最容易在入园时出现。
偶尔哭闹是正常的,只有当焦虑持续存在(如每天哭闹数小时)、严重影响吃饭睡觉,或出现拒绝进食等极端行为时,才需要警惕是否发展为疾病。
每个孩子表达焦虑的方式都不同,别只当是“调皮”或“装病”。
情绪爆发:哭闹、踢打他人、摔东西,用激烈行为阻止父母离开。
回避行为:躲在角落不说话,拒绝和老师、小朋友交流,不参加集体活动。
躯体不适:频繁说“头痛”“肚子疼”,但去医院检查无异常。
睡眠问题:晚上入睡困难,频繁做噩梦,甚至半夜惊醒哭着找父母。
孩子越依赖父母,分离时越容易焦虑。
平时可以多给孩子“自己做事”的机会,比如练习扣扣子、穿鞋子、自主吃饭等自理能力。
多带孩子去公园、游乐场等场所,鼓励他们和陌生小朋友打招呼,扩大交往范围,减少其对家人的过度依恋。
如果父母送园时表现得依依不舍、偷偷抹泪,孩子只会更焦虑。
告别时保持微笑和坚定,告诉孩子“爸爸妈妈下午准时来接你”,别反复回头或犹豫。
别把焦虑当成“洪水猛兽”,可以对孩子说“爸爸妈妈知道你有点难过,这很正常,等会儿和小朋友玩就会开心啦”,帮助他们接纳情绪。
入园前带孩子去幼儿园参观,和老师聊聊天,让他们熟悉环境。
允许孩子带上喜欢的玩具、小毯子等依恋物,陌生环境里的“熟悉感”能有效缓解不安。
给孩子一个拥抱,约定好接他的时间,并一定要准时出现。
见面时,多用“今天你自己玩了积木,真棒!”等正向反馈的表扬话术,会让孩子觉得“上幼儿园是件开心的事”。
孩子的分离焦虑,
本质上是对“失去安全感”的恐惧。
家长陪着他们一点点适应,
这份焦虑终会变成
他们走向独立的“敲门砖”!
更多阅读☞
背完包后总是肩膀酸、脖子紧?3个问题测一测你的背包方式合格吗→
宝宝总湿疹、喝奶粉就腹泻?别忽视!这些过敏信号家长必看
阿姨妈妈们注意啦,如果经常感到腰酸背痛,需警惕这个问题!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
封面图及配图来源:摄图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