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协 > 文章详情

你经历过吗?明明醒着,身体却动弹不了,真相是……

转自:上海科协 2025-09-09 18:10:17

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突然从梦中惊醒,明明意识清晰,却感觉身体紧绷“定住”,想动一动手指、喊出声音都做不到,甚至伴随压迫感;午睡时突然醒了,能清楚听到周围的声音,想叫却发不出声,感觉有东西压在身上,挣扎了好久才缓过来。

这些体验相信不少人都有过。这种被民间称为“鬼压床” 的现象,其实是一种“ 睡眠瘫痪”的睡眠障碍,即在睡眠期间发生了短暂的不能自主运动的情况。

它不是“鬼怪作祟”,而是一种睡眠障碍

睡眠瘫痪症,又称睡眠麻痹人的睡眠是一场由非快速眼动期和快速眼动期交替循环的过程。

当我们进入睡眠状态,首先迎来的是非快速眼动期,这个阶段又细分为浅睡眠与深睡眠,为身体提供基础的休息与恢复。随后,睡眠会自然过渡到快速眼动期这一阶段承担着重要的神经整理” 工作,负责处理白天积累的记忆、调节情绪,我们所经历的大部分梦境,也正是在这个时期发生的。

为了避免梦境中的动作对现实身体造成伤害,大脑在快速眼动期会启动一项保护机制它会主动关闭除眼睛、呼吸肌之外所有骨骼肌的活动开关,让这些肌肉进入低张力状态,相当于暂时处于 瘫痪” 模式。这种机制能有效防止我们在梦中做出挥手、翻身等动作,从而规避磕碰、摔倒等潜在风险。

不过,若在快速眼动期出现短暂清醒” 的特殊情况,意识提前恢复,但骨骼肌的开关” 还没来得及打开,就会引发睡眠瘫痪。此时人意识清醒,却无法控制身体活动,同时因为梦境的残留,还会把梦里的画面、声音误认成眼前的真实场景,产生类似幻觉的感受。

一项研究发现,在明确眠瘫痪症诊断标准的前提下,7.6%的普通人在一生中至少有过一次睡眠瘫痪。其中10~25岁的人群,睡眠瘫痪症的发生概率相较其他年龄段的人群更高。患有创伤后应激障碍、焦虑症、抑郁症等精神障碍的人群,患病概率会更大。通常情况下,生活压力过大,作息时间不规律,经常熬夜,失眠和焦虑等因素,也可能是造成睡眠瘫痪症的原因

快速唤醒肌肉应对方法
首先快速转动眼球,随后尝试眨眼,同时收缩嘴部周围肌肉,并轻轻活动下颚与舌头。如果明显感觉到肌肉逐渐恢复张力,再慢慢尝试幅度更大的动作,比如转动脖子、活动肩膀,或是抬起手臂并活动手指。此外,也可以集中精力尝试蹬脚,若能成功蹬脚,通常可立刻清醒。

除了肢体动作之外,还可以主动调整呼吸节奏、尝试轻轻咳嗽,同时尽量平复情绪。往往待情绪放松之后,能更快从睡眠瘫痪状态中脱离。

多数睡眠瘫痪无需特殊治疗,也不会对身体造成损伤。即便不主动做任何反抗动作,待梦境阶段自然结束后,也会自行清醒。但如果该情况反复发生,已经对日常生活、睡眠质量造成明显困扰,建议及时前往医院就诊。

如何缓解“睡眠瘫痪”?

1规律调整作息

日常需维持规律的作息习惯,确保睡眠充足,坚持在固定时间入睡与起床。可进行适度运动增强体质,但睡前需避免剧烈运动,以免影响睡眠状态。午睡时长建议控制在1小时以内,夜间尽量不熬夜,保持稳定的睡眠节律。

2做好睡前准备

建议睡前两小时内避免进食任何食物。饱腹感过强容易引起血液循环不畅,同时鼓胀的胃肠会对周围器官造成压迫,使大脑相应部位的细胞活跃起来,导致睡眠质量下降,同时也会增加睡眠瘫痪的发作频率

3调节心理情绪

及时疏导生活、工作中产生的心理情绪问题。通过合适的方式减轻心理压力,比如倾诉、冥想、兴趣爱好等,学会主动释放身心的紧张感,避免负面情绪堆积影响睡眠,从而减少睡眠瘫痪的发生可能。

编辑:四月
本文综合整理自科普中国、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健康杭州、心理月刊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或版权方),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