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崇明 > 文章详情

在崇明,有一位专业动物“重塑师”

转自:上海崇明 2025-09-05 13:20:31

你听说过动物标本制作师吗?

这是一个“化腐朽为神奇”的职业

负责将死亡的动物

“还原”成生前的模样

让这些动物

得以通过造型展现

供科学研究、科普宣教使用

并长久保存

缘起:热爱

在崇明,就有这样一位动物标本制作师。不久前的一个下午,记者来到了上海市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上海市野保研究中心”)的标本实验室。标本实验室不大,陈列着形形色色的动物标本,有非洲灰鹦鹉、草鸮等国家级保护鸟类,也有像黄鼠狼等普通野生动物,还有一些猫、兔子的家宠骨骼标本。

在一旁工作台上,有个女孩正低头专注制作一只乌鸦标本,她左手轻托着躯体,右手用镊子夹着脱脂棉轻轻地沾取体内的血浆。随后,她放下镊子,拿起一旁的手术刀,一刀一刀地剥离着身上的骨骼,动作轻柔而精准。

随着一道道工序的完成,她摘下口罩,露出了清秀的面庞。她身材高挑,长发及腰,笑起来眼睛弯成月芽儿,露出浅浅的梨窝。眼前的女孩名叫时萱,新疆人,随着上海市野生动植物和自然保护地研究中心在崇明的落地,时萱也来到了崇明。目前,她与上海市野保研究中心合作,是该中心唯一的专业动物标本制作师。时萱擅长哺乳动物、爬行动物、鸟类、昆虫的骨骼标本、可活动标本、艺术装置标本的制作。1997年出生的她,已有六年标本制作经验,至今完成了百余件动物标本制作,是国内极少数全品类制作的女性专业动物标本制作师。

“小时候经常去博物馆,隔着玻璃橱窗看那些动物标本,一呆就是半天。”时萱与标本的缘分,始于童年对动物的喜爱。父亲赠送给时萱的第一件礼物是一件蓝闪蝶标本,这使得年幼的时萱对昆虫产生了浓厚的兴趣。随后,她开始收集各种昆虫标本,仔细观察它们的形态和色彩,并尝试自己动手制作。这份热爱伴随着她的成长,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执着的追求。

进入大学后,这份兴趣并未随时间流逝,反而内化为一种更为深沉的渴望。于是,她便通过网上的视频开始自己摸索。昆虫、蝴蝶、小白鼠,都是她练习的对象。大学毕业后,时萱毅然决定放弃所学专业,通过朋友引荐,拜师于北京市博物馆一位退休的老标本师门下,开始了全新的学艺生涯。没有生物学背景的她,从零开始,全靠自学和向前辈虚心求教。

每次上课,她都会仔细观察老师傅的手法和技巧,用心记录每一个细节。从最基本的防腐处理到复杂的皮毛修复,时萱都亲自动手尝试。为了更好地掌握动物形态,她利用空闲时间翻阅大量书籍和国外视频资源,近乎痴迷的投入,让她的技艺突飞猛进,短短几年内便能够独立完成高难度的标本制作。

精进:创新

采访当天,记者跟随时萱来到她的家中,走进一看,俨然进入了一座自然艺术馆。静伏在入户处的小鳄鱼、墙上斑斓的蝴蝶阵列、地上造景中的温驯小鹿;沙发上卧着的艺术小羊、卧室里站立着的白色狐狸……

时萱告诉记者,动物标本制作是一项繁琐的“手艺”活,完成一个标本的制作,要经过多道工序。她随手拿起旁边的小羊标本介绍:“以哺乳动物为例,首先要沿着腹部开口,用镊子和剪刀小心翼翼地剥离皮肤与肌肉组织的连接,再将皮毛进行鞣制和清理,随后再经雕刻假体、套皮测试、填充、调整比例、缝合等工序,一步都不能少。

在客厅的角落,一只小鹿标本静静地矗立于深色实木底座之上,小鹿的形态栩栩如生,眼睛由玻璃珠制成,看起来更加自然柔和。时萱还根据小鹿生前的生活习性,调整了四肢的姿态,呈现出一种正在林间休息的意境。

眼前的这只小鹿得以活灵活现地完美再现,背后离不开时萱在标本制作技术上的创新和突破。

她告诉记者,“皮张鞣制”是目前制作动物标本普遍使用的方法,大多采用硫酸铝、柠檬酸等进行防腐,这些材料虽能基本清理皮张并使其软化,但往往难以使皮毛呈现出细腻触感与自然光泽,且制作范围受限。

为了能制作更多造型的标本,时萱经过多年尝试,不断改良制作工艺,目前已掌握十余种皮张鞣制工艺。新配方能够使鞣成后的皮毛极其柔软、富有弹性,并呈现出自然光泽。“传统鞣法出来的皮板手感偏硬,而我制作的柔软到可以轻松包裹弯曲的支架,随意扭转造型。”这意味着,标本不再只能制作某种单一的形状,它可以被制成抬头张望、低头觅食等动态姿势,甚至因为材质达到了高级皮料的标准,还能被用于制作皮草抱枕、活动玩偶等,极大拓展了标本艺术的表达形式。

与此同时,为使标本保存时间更久,时萱还自己摸索出了一种新型防腐配方。该配方能更深入地渗透到皮革纤维与皮层深处,抑制氧化和菌群滋生,却不对皮毛的质感和色泽产生破坏。“让它们的美被更长久地感受和理解,才是对生命最好的延续。”她总结道。

传承:接力

为了让大众更深入地了解动物标本制作这一行业,时萱也会在自己的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分享她的作品。在过去的数年间,她通过这些平台吸引了七万多名粉丝,许多人都通过线上渠道慕名而来。

她的学员里有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者、学生,也有纯粹出于兴趣前来体验的普通爱好者或者零基础的小白,他们不仅有来自上海、南京、苏州、杭州、山东、四川、新疆等国内多个地区,甚至还有来自美国、英国、加拿大等海外地区的华人爱好者。

这些人里,有的是出于对自然与艺术的热爱,渴望亲手赋予动物标本新的生命;还有一些人,仅仅是为了满足对标本制作的好奇心。但无论背景如何,时萱总是耐心地根据每个人的特点调整教学方式,在她的课堂上,没有枯燥的理论,更多的是通过实际操作和生动讲解,让学员们感受到标本制作背后所蕴含的情感与意义。

“我会的东西都会教给他们。”时萱说,“一般先从比较简单的小鼠标本开始,一步步经历测量、剥皮、填充、缝合与整形全过程。”在时萱心里,标本制作远不止是技术,更是一门融合了耐心和细心的手艺,且不同类别的标本,制作方法大相径庭。“鸟类标本需要精细剥制,哺乳动物讲究生皮鞣制,爬行类的鳞片和气味处理是关键,昆虫标本则重在姿态整理,骨骼标本需要脱脂、漂白和拼接,最为复杂……”

令时萱印象深刻的是一名在美国的留学生,她为了学习动物标本制作,放假期间每周坚持飞到上海,然后辗转乘车来到崇明上课。不久前,这位留学生已经完成了哺乳;鸟类、爬行等全系列的制作课程,在制作过程中,她还将国外元素和艺术理念融入其中,与教学相辅相成,使整个作品充满创意。

近年来,时萱的教学已逐渐趋向结构化。不久前,她应复旦大学医学院邀请开设的标本制作课程已正式开启。目前,她正系统地讲授昆虫制作技艺等内容。在课堂上,她不仅演示如何对蝴蝶进行展翅与定型,更带领学生理解昆虫形态结构与生态之间的深层关联。

时萱说,动物标本师像是生命的“布道者”,每天面对死亡,却致力于展现生命最灿烂的瞬间。

记者:杨佳祺
编辑:彭瑶

责编:朱竞华、彭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