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8月15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正式启用“华山”之名,距今已有一个甲子(六十年)。今天,让我们循着那些记忆里的名字,共同探寻这所百年老院发展前行的足迹,感受其不变的济世初心。
众所周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历史悠久,始建于1907年,是上海第一家由中国人自己开办的医院,几经战火洗礼,医院从仅有两幢小楼发展成如今拥有一院多区的格局,成为国内最著名、最具国际化特色的医教研中心之一。
走过百十余年的医学殿堂,承载着国家民族医学梦想。医院的名称数次更迭,曾有过“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暨医学堂”“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第一实习医院”“国立上海医学院第一实习医院”“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上海医学院内科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内科学院”“上海第一医学院内科医院”“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上海医科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复旦大学医学院附属华山医院”等名字,直到今天,成为“中国红十字会华山医院”(1991-至今)、“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1-至今)。华山医院的发展轨迹波澜壮阔,清晰地映射在时间的长流中。
中国红十字会总医院暨医学堂
1904年,由社会活动家、慈善家沈敦和先生发起筹建上海万国红十字会。期间,沈敦和深感医护人员是不可或缺的人力资源,遂与工部尚书吕海寰、工部左侍郎盛宣怀等共同筹谋在上海——红十字会的发源地建立一所国人自己的医院及医学堂。
沈敦和、吕海寰、盛宣怀
1907年,清政府批准吕海寰、盛宣怀等人上呈的奏折,其中提及:“在上海购地,采取各国医院学堂医船医车之式样,筹措经费,次第仿办。另选聪颖华童,一面在沪附设医学堂,一面出洋学习会医……”此即为华山医院的起点,由此奠定医院及医学堂的职责,不仅作为治病救人之医所,更是培养医护人才之摇篮。
部分奏折内容
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第一实习医院
与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
1928年,国立中央大学医学院(现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以下简称上海医学院或上医)与中国红十字会商定合作关系,接办该会设立之总医院为实习医院,医学院院长颜福庆兼任医院院长。
1932年,上医奉教育部令改组独立学院,定名“国立上海医学院”,医院也成为“国立上海医学院第一实习医院”。
1932年,淞沪战起,在“一·二八”事变中,上海医学院吴淞校舍遭敌炮毁,遂在我院西邻空地兴建临时校舍两栋,维持教学。同年,医院也略有扩建,更名为“中国红十字会第一医院”,英文名为First Hospital of Red Cross Society of China.
1935年,医院信息刊登在《字林西报》
内科学院、内科医院、第一医院
经历战火的洗礼,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1952年,根据国家建设的需要,为执行全国统一的教学计划,医院进行院系调整和教学改革。1952年上海医学院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医院也遂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内科学院”。此后,又先后更名“上海第一医学院内科医院”、“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更名为“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3年后,1958年,各方意见中普遍反馈院名太长,使用不便,医院于是向上级部门提出申请更改院名。然而此番更名并非一帆风顺,自1958年提出申请后,直到1965年,医院才最终更名为今日为我们所熟知的“华山”之名:“上海第一医学院华山医院”。随着2000年复旦大学与上海医科大学强强联合组建新的复旦大学,医院于2001年正式更名为“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
以“华山”为名距今已有60年,医院也已经走过了118年的岁月。
无论医院名称怎样更迭,也无论在这118年中,医院发展经历何等艰辛与困难,华山医院“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与“大医精诚,追求卓越”的医院精神从未改变。
我们相信,在未来,每一次与病魔的较量中,医院将始终以仁心守护希望,以医术点亮生命,让“大医精诚”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前行之路,让“人道博爱”的温暖传递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文丨档案室 黄思敏
喜欢就奖励一个“”和“❤”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