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规划资源 > 文章详情

【量子城市】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海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创新建设平行论坛之“模料”顺利举办

转自:上海规划资源 2025-07-28 20:12:53

7月26日-27日,作为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分论坛之一的上海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创新建设专题论坛”成功举办。本次论坛由自然资源部信息中心、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杨浦区人民政府、同济大学共同主办,设置1个主论坛+4个平行论坛”聚焦人工智能赋能超大城市空间治理,邀请国内外专家着力研讨空间智能赋能城市治理的前沿技术、趋势与未来。主论坛以“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城市治理”为主题,4个平行论坛分别以“模料”、“型域”、“太格”、“数资”为主题。

7月27日上午,由上海市数字城市规划研究中心承办的 “量子城市之一:模料论坛”在杨浦区复兴岛“复兴会堂”顺利举行。论坛聚焦规划资源领域行业特点,研讨大模型体系构建和基础语料生产。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司长冯文利、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副局长孙珊出席并致辞。自然资源部科技发展司、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机关处室和局属事业单位、各区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及派出机构、上数营成员单位、上海市城市空间智能治理协会代表参加论坛。

行业专家共同解码量子模料奥秘

聚焦量子城市空间智能基础体系营造,7位来自规划资源实务、学科、语料、大模型等领域的行业专家开展深度研讨。

城市治理如何实现“量子跃迁”?上海需探路“四大革命”

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教授、公共政策创新研究中心主任焦永利认为,身处城市文明的重要进化节点,上海“有机遇、有需求、有基础”,需以“奋力一跳”的魄力推动“四大革命”: “尺度革命”将城市规划从功能区块精细到 “米料”,实现对空间与人类活动的精细运营;“范式革命”引入 AI 技术赋能精准治理,探索智能城市上海标准、上海方案;“敏捷革命”通过感知、算法让城市实体与数字孪生体的无缝联动,实现空间治理一体化;“能动革命”倡导弹性发展与创新驱动,动员社会各界共绘城市未来。他提出,上海作为改革开放排头兵,创新发展先行者,量子城市的前沿实践将为全球超大城市智能治理贡献“上海样本,中国方案”。

AI如何推动空间治理从一维到四维的跃迁?

上海市数字城市规划研究中心主任奚文沁表示,面向城市空间治理的数智化转型目标,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探索形成“汇料、塑模、应用”三步走的空间治理模型创建策略。“以语料训练让模型真正理解空间,以米料定义重构数智空间”,并搭建城市空间治理模型体系,支持“一维语言、二维平面、三维立体空间、四维动态时空”的多维空间治理能力跃升。

大模型如何“消化吸收”城市空间治理行业知识?

上海库帕思科技有限公司首席运营官施佳樑认为,“语料生产是给模型建设打好地基的重要环节”, 在量子城市项目中,以遴选基模和垂模、构建Agent体系、生产语料、配置算力的“五步法”支撑城市空间治理领域大模型及语料体系建设,建立全国首个规划资源领域专项语料库,为大模型注入行业的智慧基因。

上海市数字城市规划研究中心副主任徐玮进一步提出,城市空间治理行业的知识具备内容丰富、专业性强、数据类型多样的特点。针对以上特点,“坤舆经略·语料库”开展了创新技术突破,一是搭建贯通上海城市空间治理的完整知识体系,内容涵盖规划设计、测绘地理、自然资源等领域,包括16个一级分类、54个二级分类、165个三级分类;二是构建“人工+智能”协作联动模式,在自动标注的基础上,投入30余家单位数百位一线业务人员集中开展高质量语料标注;三是探索建立图形语料生产的循环流程,通过“精准诊断短板-靶向语料生产-针对性模型训练-复测与迭代优化”,提升模型的多模态识别能力。

通用多模态大模型如何晋升领域专家?

上海商汤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技术产品总监刘叶枫认为,多模态是通用智能发展的必然方向,未来大模型将融合图像、语音、视频等多种感知模态,共同实现智能能力的跃迁 。以城市空间治理领域为例,可通过三阶段构建多模态行业大模型,提升专业性:预训练阶段引入大规模、多模态的空间治理领域专业语料,指令微调阶段利用千万级业务指令数据激活全方位的知识问答、空间智能工具调用等能力,强化学习阶段结合专家打分排序数据,提升输出业务准确率。

如何实现空间米料的智能生成与应用?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北京构力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分公司总经理张永炜认为,空间米料智能生成是量子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未来米料智能生成工具将实现空间数据化与智能化应用的深度融合。以建筑空间为例,可通过四个阶段推进米料工具研发落地:基础阶段构建米料标准数据模型,实现建筑对象数字化;重建阶段整合多源数据,高效生成标准化空间模型;智算阶段通过静态和动态指标分析,为城市更新提供数据支撑;AI阶段将结合大模型能力,实现自然语言交互与垂类模型生成。最终让建筑空间能被计算机理解,形成可计算、可推演的数字资产,为未来量子城市的智能发展筑牢数据根基。

如何构建城市有机生命体的“神经网络”?

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数字总监、总工程师刘济瑀认为,“感知是最重要的持续语料,感知让硅基系统从‘静态适配’走向‘动态进化’,是硅基系统‘理解世界’的‘元能力’”。构建感知数据的核心是打造全场景覆盖、全链路协同、全周期服务的感知基础设施体系,依托“终端感知-网络传输-数据处理-应用反哺”的闭环,实现对城市运行状态的实时、精准、持续感知,提供一数多用、一数公用、一数复用的感知数据公共服务。针对运营,刘济瑀建议通过“政府主导、市场运作”模式,打造专业感知数据运营商。

量子模料技术何以破题城市空间治理?

在圆桌讨论中,奚文沁以“量子模料技术如何以更智慧的方式,赋能城市空间治理提质增效”为核心提问,与6位专家开启了一场多视角的对话。施佳樑从“AI的基石”——语料切入,认为高质量语料生产离不开完善的方法论,强调通过构建知识图谱、智能化清洗与专家标注结合、分类语料建设等方式,投喂让模型更聪明的知识燃料。汪旻琦以“智能医院”为喻介绍云宇星空“1+5”大模型体系: 以基座大模型统筹五大专业垂类模型,破解数据粗放、决策经验化、治理响应慢的痛点,实现从城市“拍片”“分析”“诊断”到“治疗评估”的智能闭环治理。敖然聚焦米料技术的创新特点和应用前景,提出米料的构建工具已经融合了AI技术,智能营造的米料“美人在骨也在皮”,既有以空间为管理对象的属性挂载与计算,也有对实体空间的材质感知与表达。沈璐在谈及量子城市创新实验集聚区——复兴岛的应用场景建设时,表示未来量子城市是上海的镜子,也是复兴岛的镜子,“随着AI+城市治理、AI+体育、AI+文旅‘无感’落地复兴岛,各类活动将更密集精彩,复兴场所将会更‘有感’”。刘济瑀针对感知基础设施提出“感知最好是无感”,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关键在于建设感知基础设施,将其作为土壤、基础与平台,默默支撑城市运行。黄瑶以“掌中宝”为例,主张技术带来的效率提升需服务于人本需求,社区治理的未来方向是“智治 + 善治”,技术只是工具辅助而非替代居民议事及管理决策。

(供稿:数字城市处、数城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