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最美检察官”推荐人选
曹晓蓉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政治部组织人事处干警
2015年,曹晓蓉作为人员分类管理后的首批司法行政人员,进入了上海检察机关工作。从检十年来,她始终不忘初心,怀抱着坚定的法治信仰、对公平正义的执着追求和严谨求真的职业精神,以扎实的业务功底、敏锐的改革意识、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细腻的工作作风,在组工岗位上深耕不辍,用实际行动诠释着政工干部的责任与担当,为检察队伍专业化建设贡献着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她是坚守初心的“磐心石”
每一步前行都因它而坚实
大学毕业后,秉持着为民服务的初心,曹晓蓉选择成为一名扎根基层的“大学生村官”,3年的村官工作经历不仅磨炼了她的群众工作能力,更培养了她务实担当的工作作风,为日后从事司法行政工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2015年,怀揣着对法治的朴素信仰,曹晓蓉选择考入上海市人民检察院,彼时的她还不知道"司法改革"意味着什么,更不曾想自己即将踏上一段与改革同频共振的检察征程。从“大学生村官”到“检察政工干部”,变的是工作岗位,不变的是为民初心。她始终相信:真正的成长不是身份的转换,而是把每一次选择都当作服务人民的“新起点”。
她是队伍建设的“铺路石”
磐石无转移,初心有定力
2014年,上海市检察机关成为全国首家司法改革试点单位,并成立了检察官遴选工作办公室。进院以后,作为市检察官遴选工作办公室成立后的首批履职干部,曹晓蓉第一时间参与到上海司法改革试点任务中,成为上海司法改革试点的见证者、参与者和推动者。
“入额遴选是检察官职业化的生命线,容不得半点马虎,我们要做好守门人和铺路石”。自检察官实行员额制改革以来,入额遴选便成为检察队伍建设的核心环节,2015年以来,她会同处室同志精心组织考试考核,顺利完成9批次千余人的入额遴选工作,确保选拔出政治素质高、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充实到检察官队伍中来,为检察官队伍的专业化、职业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2022年《检察官单独职务序列规定》出台后,她积极推动中央检察官等级职数比例在本市落地落实,全市高等级检察官等级职数增加显著,检察官晋升渠道进一步拓宽,改革能效持续释放。“行政工作是司法公正的‘隐形齿轮’,齿轮转得稳,正义才能跑得快。” 当她看着入额检察官在办案一线勇挑重担,一切努力都化作了 “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 的职业满足。
她是改革创新的“探路石”
探索无止境,改革有担当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类新型、疑难复杂的案件层出不穷,对司法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曹晓蓉深知,改革不仅仅是机构的重组和职能的调整,更是理念的更新和制度的完善。2018年以来,为进一步提升检察专业化办案水平,她积极推动本市特邀检察官助理制度的试点工作,聘请行政机关、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等专业人员,以特邀检察官助理身份协助检察官办理相关专业领域案件。作为本市试点工作的直接参与者和推动者,她积极向最高检推送特邀检察官助理辅助办案的典型案例。在她的组织实施下,截止2025年3月,全市共有16家院聘任了141名特邀检察官助理,他们共协助办理了824件案件,辅助办案领域实现刑事、民事、行政、公益“四大检察”全覆盖,履职管理不断走深走实,为检察专业化办案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和智力支持。此外,她还积极参与检察官业绩考评试点工作,积极向最高检推送业绩考评范例2篇获采纳,为各地探索实践提供了可借鉴的“上海样本”。
她是勤学善思的“磨刀石”
磨砺出锋芒,实践见真章
在司法行政岗位上,曹晓蓉坚持在学中干、在干中学,将每一次工作挑战都视为提升能力的契机。改革初期,政工队伍面临“三重困境”:老同志经验丰富但精力有限,新同志干劲十足却业务生疏,政策迭代快与学习渠道窄的矛盾日益凸显。她敏锐意识到,“人才断档不是简单的数量缺口,而是知识体系与实战能力的双重断层”。为此,她深入研究改革政策,结合工作实际案例,善于将复杂的政策口径和理论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培训内容,主讲《检察人员分类管理背景下的检察官、检察官助理管理实务培训》《初任检察官入额遴选实务培训》《检察改革背景下的检察辅助文员制度及工作要求》等课程。她将晦涩难懂的政策条文转化为生动形象的实务指南,让改革理念真正入脑入心。
在新时代检察改革发展的浪潮中,有很多像曹晓蓉这样默默无闻的司法行政人员,他们不是聚光灯下的主角,却是最不可或缺的 “幕后工程师”,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付出。她用十年时间证明:真正的改革者,从来不是空谈理想的 “设计者”,而是俯身大地的 “耕作者”—— 在制度的土壤里深耕细作,在队伍的根系处浇水施肥,最终让司法公正的大树,在专业化、职业化的沃土上茁壮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