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浦江天平 > 文章详情

这个小站,让无声者“发声”

转自:浦江天平 2025-07-28 14:18:15

点击上方图片回顾专栏往期内容

玉兰花香萦绕在“无碍小站”的窗口,轮椅平稳地碾过防滑地胶的纹路,盲文版诉讼材料凸起的圆点连成一条线。

这是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奉贤区人民法院)专门针对残障人士开通的诉讼服务站点,对于残障人士来说,解决沟通障碍是维权的第一步

让残障人士的“苦”能“说得出”“解得了”,是“无碍小站”设立的初衷。除了提供基础的复印材料等便民服务外,小站还通过张贴无障碍标识,提供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诉讼资料和手语服务等,助力信息交流,实现助残司法服务集约化,解决残障人士的急难愁盼。 

“无碍小站”里, 为无声者“发声”

“砰!”随着清脆的法槌声响起,“一场无声的庭审”正式开始。

这是奉贤区人民法院柘林人民法庭审理的一起民间借贷纠纷案件。和普通庭审不同的是,当事人彭某旁边还坐了一位手语老师。

事情还要从一个月前说起。一天上午,彭某来到奉贤区人民法院诉讼服务中心,神色焦急地在导诉台对工作人员朱迪锋比划着手势,同时急切地指向手中的诉讼材料。朱迪锋意识到彭某系听障人士,随即将其引导至“无碍小站”。

据了解,“无碍小站”的主要功能之一,就是为老、弱、病、残、孕等弱势群体提供诉讼便利,通过整合法院各项司法便民措施,简化流程、优化服务,实现“空间无碍、服务无碍、效率无碍”

立案审查干警马燕运用简单的手语配合纸笔书写,耐心与彭某进行沟通并审查了他的立案材料。同时,按照优先分流、优先引导、优先登记、优先处理的原则,将案件纳入快办流程,最大限度减少残障人士的诉讼成本。

经过审核,马燕发现,李某、王某、孙某等三人欠彭某钱款,因久拖不还,彭某欲向人民法院起诉。但是彭某提交的材料尚缺少一名被告的具体户籍信息。

在向立案庭负责同志汇报后,本着让当事人少跑腿的原则,马燕当场为其立案,并把相关情况向集中审理民间借贷纠纷的柘林人民法庭庭长王飞宏作了提示说明。

“无声庭审”中,让诉求被“听见”

三起案件至柘林人民法庭后,王飞宏及承办法官第一时间审查了三起案件的诉讼材料,发现案情并不复杂。如何进一步保障彭某的庭审权利?柘林人民法庭明确了案件审理思路:

一方面主动前往辖区派出所调取了被告的完整户籍信息,完备诉讼所需材料。另一方面,协同立案庭前往奉贤区残联寻求支持,确保案件依法高效审理。

“彭某的情况其实我们还是比较清楚的,他平时以打零工为生。这次三个案件起诉到法院,也实属无奈。前期我们帮他提供了法律咨询和帮助,因为三名被告都在外地,我们联系不到,最后只能建议他向你们法院起诉了。”奉贤区残联组维文体科科长胡珏珏说。

“人找不到我们可以依法缺席审理,但能否胜诉要查明事实,原告的当庭陈述内容及其提供证据非常重要。”承办法官万剑峰解释:“鉴于彭某这种情况,开庭当天能否请你们提供帮助,派一名手语老师参加庭审,方便法官和当事人沟通交流,这样既能提高庭审效率,又能保障其合法权益。”

“我们完全支持法院的工作,手语老师参加庭审,帮助彭某清楚表达诉求。”胡珏珏补充道。

于是便有了文章开头的一幕:连续三场庭审,手语老师全程坐在彭某身旁。相较于立案时的手足无措,庭审时的彭某显得心情平稳了很多,能够按照庭审程序,有条不紊地发表意见。

虽然被告席空无一人,但公平正义却从未缺席。

法槌起落间,让公正被“守护”

庭审期间,考虑到手语老师翻译法律专业术语的难度以及原告的理解、认知能力,主审法官尽可能放慢庭审节奏、引导并充分听取彭某陈述。

翻飞的手语在法庭上搭起沟通的桥梁,每一句问答都被清晰传递,彭某的眼神也从最初的茫然渐渐变得明亮而清朗。

经过一个多小时的审理,法官通过当事人陈述及举证质证,查清借款事实后,三起案件均当庭宣判,支持了原告的诉讼请求,让公平正义在无声的交流中,稳稳落进当事人心间。

宣判法槌落下的那一刻,彭某对法官连连点头,激动地用手语表示:“谢谢!谢谢你们!谢谢法院!” 

据悉,“无碍小站”自2024年10月设立以来,已累计帮助80余名残障人士提供法律咨询130余次。下一步,奉贤区人民法院将持续加大司法助残保障力度,从基础设施完善到司法关心关爱,为残障人士提供更加全面、细致、优质的“无障碍诉讼服务”,让无碍更有爱,让温暖触手可及。

来源丨上海市奉贤区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门: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诉调对接中心、信访办公室)

文字:崔宁、孙成雨、孙玉潇

责任编辑:张巧雨

编辑:左雨欣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