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崇明 > 文章详情

今天,这个“哑巴器官”有话说

转自:上海崇明 2025-07-28 13:59:30

今天(7月28日)是第15个世界肝炎日。在病毒性肝炎防治取得显著进展的当下,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等非病毒性肝病的发病率正逐年攀升,成为威胁国民健康的“隐形杀手”。由于肝脏没有痛感神经,被称为“哑巴器官”,这类疾病往往难以早期发现。专家强调,市民需提高对这一疾病的认知,加强早期筛查和生活方式干预,共同守护肝脏健康。

不久前,54岁的陈先生因身体不适前往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上海新华医院崇明分院)就诊。化验结果显示,其肝功能出现异常,谷丙转氨酶高达210U/L,远超40U/L的正常值,已出现肝功能损伤,最终被确诊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而他本人此前对此浑然不知。“我平时一直喝饮料,很少喝水,这可能导致血糖飙升,进而引发肝功能指标偏高。陈先生说。

目前,陈先生在上海健康医学院附属崇明医院接受为期2周的保肝药物治疗。医院消化内科主任医师王鸿表示,这类患者在门诊相当常见。患病原因与糖尿病、高脂血症、肥胖、代谢综合征等密切相关,是脂肪在肝脏堆积引起的炎症。而由于肝脏是“哑巴器官”,在得病初期,患者往往没有明显感觉。

王鸿还提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常见的症状有疲乏无力、持续疲倦,且休息后仍不能缓解,这种情况需引起重视。此外,在消化系统方面,可能会出现食欲减退、对食物不感兴趣、进食后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右上腹不适等症状。

专家介绍,肝炎-肝硬化-肝癌被称作慢性肝病三步曲,只有遏制肝炎进展,才能减少重症肝病的发生。对于非病毒性肝炎患者,要定期进行肝功能检查、腹部超声等。同时,高风险人群要控制基础代谢,调整生活方式,做到早筛早治,阻断肝病恶化。

在生活方式调整方面,王鸿建议,要坚持低脂低糖饮食,减少脂肪肝发生的风险,避免过量进食油炸食物和动物内脏,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比如西兰花、燕麦等都能增强肝脏的解毒能力。还要保持规律的作息时间,避免熬夜,适当进行运动,比如快步走、打太极拳等微微出汗的运动就比较适宜。

专家还提醒,肝病患者若合并其他疾病,如高血压、心血管疾病、肾脏或自身免疫疾病等,需特别注意多病共管,避免治疗冲突加重肝损伤。

记者:石思嫣、范梓珺(实习)
摄影:顾晟凡
编辑:焦倩倩

责编:朱竞华、焦倩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