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对话大V“格十三”,聊聊儿子“上岸”密码……

转自:第一教育 2025-07-27 19:06:33

今年高考放榜后,上海知名自媒体创作者、作家“格十三”的儿子成功实现“两条腿走路”——同时获得美国名校录取通知书和上海交大工科试验班的国内录取资格。

7月26日,“格十三”通过自媒体宣布,孩子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了合适自己的学校。

谈及育儿之路,“格十三”有何所思所感?

第一教育与“格十三”展开了对话。

“格十三”一家

“格十三”本名张蓓,28岁成为孩子的母亲后,她化名“十三姐”撰写公众号,聚焦中年女性生活中的鸡毛蒜皮。

“我们的目标是:不输给亲家”“只有作业能挽救中年夫妻的婚姻”“做个八分饱父母”“去妈味!你是在假忙”……

她把自己在教育、工作、家庭、婚姻中的点点滴滴,或自嘲,或自勉,写进了每一天的文章里,诙谐的文风让她很快成为了“中年老母亲嘴替”。

作为“中年妇女代言人”,“格十三”交出了自己的育儿答卷。

第一教育:你认为你儿子的成长更多受益于天赋基因,还是你独特的“佛系鸡娃法”?

格十三:先天的气质和后天的环境密不可分,我觉得大多数所谓“优秀”或“成功”的孩子,都离不开这两点。

当然,天赋不是单纯地指智商,有一些至关重要的人格特质也是基因有关的,举个例子:自律,它就牵涉到先天因素比如脑区控制系统、协调系统等。

有的孩子是可以做到学习和娱乐平衡的,有些则不能,这一方面取决于先天气质类型,一方面也取决于后天成长环境。

有些家长也很佛系,很松弛,但如果孩子先天因素是自驱缺乏的,那么松弛感很容易变成松懈感,可能学习上就不能尽如人意;有些家长非常鸡娃,但孩子不能发挥先天潜质,也没有什么用。

但相对来说,在先天类型大差不差的前提下,我会认为后天育儿理念和家庭氛围是比较重要的。

第一教育:你提出“卑微式育儿”“把倒霉事当笑话讲”等反套路理念。若用一句话总结最成功的经验,会是“放弃当教育家,改当喜剧演员”吗?

格十三:我对自己比较满意的一点是做到了“尊重孩子自主性”,这当中当然包含了一些教训,但整体来看,自主性有了充分发展之后,一劳永逸。

我们相处的模式一向比较平等、松弛、宽容,导致了青春期反差不大。

大多数青春期的叛逆是一种自主意识的爆发,孩子希望自己决定一些事,而大人却不能真的放手。所以,亲子关系一贯平等自主的话,孩子青春期不会给我找太大麻烦。

关于幽默,这一方面是性格决定的,另一方面可以消解孩子对消极事件和消极情绪的负面影响,比如我常在谈话中表露一些倒霉事其实并没那么重要,这无形中可以让孩子变得乐观,应对压力时没有那么容易焦虑,当然也会消解对我们大人“一板一眼”的刻板印象,更容易沟通。

第一教育:你陪高中儿子三年却拿下心理学硕士学位,堪称“硬核陪读”。有人认为这是“卷出新高”,也有人赞为“自我觉醒”。你儿子如何看待母亲这种“抢戏式成长”?若重来,会建议妈妈们用学历提升替代作业辅导吗?

格十三:可以理解成一种“自鸡”或者“卷”,不过我更愿意把这种行为诠释为“自我救赎”,首先多关注自身发展可以减少过度关注家人,尤其是盯着孩子,这样可以缓和我对孩子的一些不必要的焦虑。

其次这个行为本身会产生模仿效应,心理学里关于青少年时期浓墨重彩的一处笔墨在于“社会模仿”,孩子是最会模仿身边亲近的人的,你天天没事可做,盯着他数落他给他压力,只会导致他抱怨你烦你,甚至对着干,给你压力。

最后,我并不想建议所有妈妈以提升学历来替代过度关注子女,因为这毕竟是一条比较苦的路,也可以做点别的自己擅长的喜欢的事,重点不是提升知识或学历,重点是填充自己的精神世界,没事多关照自己,不要总是去对孩子爆发。

第一教育:你记录了家长从“送补习班”到“自修物理题”的疯狂,你当下如何看待“自鸡潮”,普通家庭该如何选择?

格十三:我的想法是大多数家庭属性其实是一样的,就是在现有资源和配置之下尽其所能地希望孩子在学业和兴趣发展上往上走一步,能超出预期就最好。

这几乎是一种本能渴望,我们大多数都被这种渴望推着走,而送补习班或自己鸡娃只是这种渴望的表现形式不同而已。

说白了,自己有能力、情绪稳定、对亲子关系有十足把握的,可以自己“鸡”,但前提是对孩子的要求和对自己的要求要匹配,不能自己原地不动,光想着让孩子进步。如果没这种能力或把握,还是找专业的人去代劳。

第一教育:孩子到底要上哪个“岸”,你们是如何做出抉择的?

格十三:我对上岸的理解不仅仅是“考上某个大学”就算完事了。

我更注重孩子在不同阶段的一些人格与素养的成长,因为有些东西是不可逆的,例如现在他即将18岁,要上大学,这种上岸真的是一个非常小的阶段性升级,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有专属于这个年龄段的追求。

虽然我会有自己的判断或倾向性,但我会尽量尊重孩子在这一刻的优先选择。现在的选择、经历、磨炼、收获,和二十三四岁时候重新经历这样的选择、经历、磨砺、收获是完全不一样的。

从整个人生长度来看,在这一刻他选择上哪个岸,就是他对自己未来人生的选择,我会首先考虑孩子的选择,其次给他我的建议。他要采纳就采纳,不采纳,就对自己的选择负责。

第一教育:你心中理想队友是“专业顾问型”还是“气氛组型”?在你看来,理想的队友是什么样的?

格十三:我的理想队友是全能,但现实中是不存在这种配偶的,不拖后腿已经非常不错。

但如果放到不同具体事件上,我也不会盲目抱有什么虚空的幻想,而是会提出具体的要求,比如遇到他内行的问题,我会问“在这件事上,你有什么专业意见”,碰到他不擅长的领域,我就会说“在这件事上,你要全力支持我”,尊重对方的特点,也要善于利用对方的优势,同时包容对方的弱势,我觉得这就是能和平相处的重点吧。

“格十三”的丈夫和儿子

第一教育:若重返孩子幼年,你会删减哪些“无用功”?换句话说:在家庭教育中,若给你重来一次的机会,你会改变什么?

格十三:我觉得“无用功”是个伪命题,任何事,无论结果如何,都是人生经历。

我一直觉得我们陪孩子长大的这个过程是宝贵的,而且注重的是成长本身,如果倒推回去用数据、结论、理智、分析,去判断哪些事是不该做的,再来一次会怎么样,那恰恰失去了成长的意义。

可能有些家长会觉得之前浪费了很多精力时间和钱给孩子上了什么班,学了什么课,对升学一点用没有之类的,我觉得大可不必这样后悔。

每个你认为没用的举动,也许对孩子来说都存在某个点触动了他成长的开关,即使没用,至少知道了这一方面孩子不适合,以后躲远点,这不也是在为成长避雷吗。

没有人是从一开始就知道怎么当家长的,不用对自己太过苛责,享受当下,做好每一刻,对自己负责就可以了。

格十三的儿子

第一教育:在教育的过程中,你“悟”到什么?

格十三:感悟的瞬间很多啊,我觉得每个妈妈几乎都是这样,就比如每次训完娃之后,就可以瞬间有个感悟:“我太冲动了,下次我要注意措辞,注意情绪……”然后并没有用,下次还是这样。

因为人是一个复杂的混合体,不是一个AI,有些感悟会帮助我们内省,有些感悟则只是在安慰自己的不安。

我觉得与其那么多感悟,不如多去落地沟通、交流,跟孩子谈谈你的真实想法,你的情绪,然后知道他的情绪,了解他情绪背后的深层原因,这些才是推动我们成为更好教育者的契机,而不是闲的没事在那里感悟来感悟去……

第一教育:作为百万粉丝KOL,如何平衡公众期待与私人教育?

格十三:我几乎非常少在文章中公开谈论教育方法,因为我知道个体差异是教育的核心区。

举个例子,一个学霸家长把她教育的条条框框告诉你,你套用到自己家庭,也不能带出一样的孩子。每个孩子、每个家庭都有自己不同的性格、相处模式、舒适区。

所以,我尽量甚至刻意回避把我带孩子的方法告诉大众,是因为一定会有人认为这就是所谓“正确的教育方式”,但这并不一定对她的家庭和孩子真的有益处。

所以,每当公开谈到教育相关话题时,我尽量讲的都是教育的底层逻辑,把我认为适用于绝大多数家庭的心理逻辑和底层教育核心问题分享给大家,它不会马上帮助读者解决某一个具体的小问题,但拥有这种底层思维方式之后,可以灵活用到所有具体的问题解决上,这也是我力图去传播的一件有意义的事。


文字:白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编辑:王佳依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