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Master不仅具备调用工具开展深度思考的能力,还支持思维链编辑功能。”
“DeepRare在上海新华医院的测试中,诊断精度已超越拥有5年临床经验的医生。”
“过去十年的人工智能发展以‘拼模型’为核心竞争力,而未来的人工智能将转向‘拼数据’。”
……
7月26日,由上海交通大学携手徐汇区人民政府举办的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分论坛“AI 未来发展论坛:超级智能,无界共创”主题论坛在徐汇西岸召开。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了多项AI重大科研成果。
上海交通大学校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丁奎岭在致辞中指出,“AI既是工具的革命,也是革命的工具”,未来的AI将发展成为一个无处不在、简单好用,又能够自我演进的工具包,同时也将成为教育、科技等各个方面重塑变革的有力“推手”。高校应当拥抱AI,用AI来驱动重塑,推动全方位的变革。
上海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夏科家在致辞中表示,近年来,上海持续强化人工智能基础理论和关键技术研究,深化人工智能全产业链布局,着力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创新高地。未来,上海将协同包括上海交通大学在内的社会各界力量,持续增强人工智能科技创新聚变反应,为推动人工智能健康可持续发展贡献更多的智慧和力量。
论坛校长高端对话环节汇聚六所国内一流高校的书记、校长,由丁奎岭主持,邀请武汉大学校长张平文、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同济大学党委书记郑庆华、南京大学校长谈哲敏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校长韩杰才共话人工智能时代的科研与人才培养。六位书记、校长共同围绕“人工智能对高校科学教育的影响以及科研创新生态”展开前瞻对话,探索面向AGI时代的高等教育变革之路。对话聚焦教育教学、科研范式、人才培养等核心议题,系统回应人工智能深度介入高等教育的挑战与机遇。
图灵奖得主、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John Edward Hopcroft通过视频在题为“AI and Education”的报告中谈及对人工智能发展的认识。印刷机、黑板等技术曾通过提升知识传播效率深刻影响教育;若AI成为第三种颠覆性技术,其核心价值应是辅助教学而非取代教师,一旦教师被取代,素质教育的根基将受损害。他同时提到,AI还将重塑教学内容,课堂上事实性知识的传授将让位于更高层次的概念理解。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教授、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首席顾问鄂维南在报告中指出,当前基座模型仍需攻克复杂推理中的“步数灾难”、连续性数据的预训练框架构建,以及多模态原生大模型的研发问题。他认为,过去十年的人工智能发展以“拼模型”为核心竞争力,而未来的人工智能将转向“拼数据”,即data-centric AI(数据驱动的人工智能)。他强调,大模型必须聚焦专业领域问题的解决,关键在于实现深度知识的学习与推理能力。
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发布了多项AI科研成果,包括科学基座大模型Innovator与科研智能体SciMaster、端侧原生大模型、DeepRare:推理型罕见病智能体诊断系统、MemOS全球首个大模型记忆操作系统,以及Data-centric AI基础设施。
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曾小勤介绍,上海交大AI科研成果涵盖基础层、模型层、中间层和应用层,聚焦突破网络架构、平台软件、安全防护三大底座关键基础。这些成果集中展示了上海交大在AI底层技术突破方面的进展,以及AI在终端、医疗等领域大规模应用、赋能行业的巨大潜力。
以科研智能体SciMaster为例,该智能体不仅具备调用工具开展深度思考的能力,还支持思维链编辑功能。上海交大人工智能学院副教授陈思衡介绍,在科学基准测试中,SciMaster取得了突破性成绩;在中文搜索表现上,其性能也优于其他智能体。此外,SciMaster兼具深度与广度——深度体现在支持多个干湿闭环场景落地,广度则体现为拥有广大科研人员普遍适用的Deep Research杀手级功能。
在AI赋能的众多领域中,“医学与健康科学”也是最受关注的方向之一。“国际罕见病日官网数据显示,全球罕见病患者约达3亿人,这一数字超过了艾滋病与癌症患者的总和,然而该领域的漏诊、误诊率始终居高不下。”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副院长张娅介绍,此次发布的“DeepRare:推理型罕见病智能体诊断系统”,是全球首个可溯源的该类智能体。
通过模拟顶尖医生“提问—分析—查证—推理—决策”的完整诊断逻辑,融合多智能体架构与40余个医学知识数据库,“DeepRare在上海新华医院的测试中,诊断精度已超越拥有5年临床经验的医生。”
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自2024年4月成立以来,形成了人才、科研、教育协同发展的格局。上海交通大学人工智能学院执行院长、工研院理事长王延峰介绍,学院在引才策略上,实现“3-3-3”的多元差异化引育格局:1/3来自海外顶尖高校,1/3来自国内一流院校,1/3来自全球领先企业,教职团队平均年龄小于35岁。
同时,学院也开展了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推出“2-4-4”融通式培养:在上海青少年AI学院提前选拔、培养2年拔尖生;在交大人工智能学院开展4年本科“特班化”教育,强调数理基础、跨学科交叉与伦理素养;在上海创智学院4年博士训练,实施轮转制与多导师团队、国际化科研协作,打造具有全球视野的复合型领军人才。
论坛上还发布了AI未来基金。该基金由人工智能学院发起、上海交大海内外杰出校友共同助力,重点关注全球青年AI人才链接。该基金分为科研种子计划和科创种子计划:其中科研种子计划主要面向学院青年科学家,连续提供收入补贴、支持科研团队组建,形成长期、稳定、可持续的科研创新支持;科创种子计划面向全校创业师生,通过天使投资方式夯实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基础。
作为AI未来基金成立后的重要举措,上海交大联合《Nature》开展面向未来的十大AI问题的研究,希望明确人工智能领域的前瞻性、交叉型议题,研究结果将于2026年上海交通大学130周年校庆时正式发布。
论坛还举办了“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年优秀论文奖”颁奖典礼,表彰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突出成果的青年研究者,旨在激励青年人才在理论研究与技术创新上不断突破。
文字:芮德贵
图片由上海交通大学提供
编辑:王佳依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