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绿色青浦 > 文章详情

千年宣卷承古韵,一世匠心续新声丨乐活青浦

转自:绿色青浦 2025-07-27 12:24:34

触摸时代的印记,聆听文明的回响。各位听众朋友,大家好!这里是调频106.7兆赫青浦区广播电视台综合广播,欢迎收听《乐活青浦》节目。我是本期节目主播关潇。为守护文化根脉,赓续非遗薪火,我们特别推出《乐活青浦》之“守艺·新生”系列专访,一同走进非遗的世界,对话时光里的守望者,追寻古今交融、熠熠生辉的技艺传奇。本期我们邀请到的是宣卷市级代表性传承人——潘玲珍。

主持人:您扎根文艺宣传阵地37年,这份执着也让您与宣卷结下了不解之缘,这门古老的艺术究竟是怎样的?

潘玲珍:宣卷,“宣”就是宣讲,“卷”就是一本书卷,宣卷顾名思义就是讲书的意思,原为江浙等地和尚做“佛事”念经时宣讲教义的一种形式,它传承于唐代的“俗讲”和宋代的“谈经”,流传至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它的表演形式有点像评弹的说书,但又不尽相同。我们商宣卷有二种基本曲调,最早的是“弥佛调”,常常是人们茶余饭后在客堂间里唱的,又叫“木鱼”客堂,后来经过不断改良和创新,又出现了第二种曲调叫“丝弦调”,同时还可以加入各种地方戏曲的曲调,从而形成商榻宣卷独有的特色。

主持人:从宣卷学习者到成为代表性传承人,您是如何坚定地扛起这面传承大旗的?

潘玲珍:商榻宣卷搬上舞台以来,我们结合时代精神创作了许多宣卷本,比如《金泽古镇多古桥》《干群同创无违村》《造福村名好当家》等,用宣卷表演的形式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当地风土人情,使这门古老的民间艺术得到了更好的保护与传承,我也在这些工作中注重自身形象和演出效果,积极配合政府部门的非遗保护小组,在商榻地区一起做传唱和教学工作,在2020年有幸被认定为第六批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宣卷代表性传承人。

主持人:从改良帮腔形式到获奖,再到用宣卷宣传《保密法》,它已然超越了其技艺本身,对您来说,宣卷到底意味着什么?

潘玲珍:宣卷毕竟是一门古老的民间艺术,经过一代代人的努力才得以传承至今。自我接触宣卷后也在想方设法做一些改良工作,提高它的可观赏性,2009年宣卷《螳螂娶亲》以全新的形式去参加江浙沪“千年宝卷锦溪传唱”大型活动并获得优秀奖,得到了专家和同仁们的一致赞扬与肯定。之后我们还去靖江参加了中国宣卷生态保护与传承交流研讨会,去山东参加了全国非遗周巡演活动。在唱宣卷的二十多年里,我们的宣卷队伍还配合政府部门开展宣传,去年参与拍摄了以宣卷为表演形式的宣传片来宣传《保密法》,参加了全国性的评比并获得二等奖,这些都充分体现了宣卷这门艺术的价值所在,所以我觉得我所做的这项工作是十分有意义的。

主持人:站在传承人的角度,您觉得宣卷要怎样走,才能让更多人听见它的声音? 

潘玲珍:有发展才能走得更远。一方面是在继续做好传唱的基础上不断进行创新,让更多的人接受喜爱宣卷艺术,吸纳年轻的文艺爱好者加入宣卷队伍,着重做好宣传创作人员的培养;另一方面是让非遗进校园,传承要从娃娃抓起,可以根据孩子们生动活泼的特点制定有效的传承方式,让他们在寓教于乐中感受非遗,在表演形式上注重趣味性和娱乐性。毕竟,古老的艺术要靠下一代接棒,代代传承下去,让这门璀璨的民间艺术继续发光发热,让更多的人了解并喜爱宣卷,这也是我作为一名代表性传承人的心愿。

主持人:潘老师与宣卷相守的故事里,藏着非遗传承的密码。如今,商榻宣卷的传承人名单在慢慢变长,校园里的宣卷兴趣班笑声不断,那些曾靠口述流传的故事,也正被更多人听见、记住、传唱。正如潘老师所说,“古老的艺术要靠下一代接棒”,这份坚守里,有对传统的敬畏,更有对新生的期待。愿千年宣卷,能在更多“潘玲珍”的手里,既守得住古韵,又续得上新声。感谢您的分享,也感谢各位听众的陪伴,我们下期节目再会。

记者:关潇(实习)

编辑:张悦灵

责任编辑:沈伟群(首席)

终审:张全权(首席)

转载请注明来自“绿色青浦”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