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津巴布韦维多利亚瀑布城召开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现场传来好消息:崇明获“国际湿地城市”认证,实现了上海在该领域“零”的突破,这是城市在湿地生态保护领域的最高成就。
崇明地处长江入海口,河流纵横交错、日夜奔流,湿地土壤肥沃、草木丰饶,优越的资源禀赋为崇明荣获“国际湿地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眼下,这一处处湿地正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成为周边游客亲近自然、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在崇明岛的西南端,西沙湿地是上海目前唯一具有自然潮汐现象和成片滩涂林地的自然湿地,拥有丰富的湿地生物资源和独特的潮沟地质地貌自然景观,在我国乃至全世界都具有典型性、独特性和多样性。沿着木栈道深入西沙“腹地”,两岸杉树挺拔,湖面波光粼粼,在这里,有壮观的“水上森林”景观,还有滩涂上爬来爬去的蛸蜞等小精灵。乘船游览其间,宛如穿梭在生态的“仙境”里,随手一拍便是“大片”。
这里一年四季呈现出的不同色彩的水森林和茫茫芦苇荡,是游客眼中不可错过的美景,也是优化环境的“功臣”。西沙明珠湖景区党支部书记、主任徐忠介绍,水森林除了养眼,还能为优化滩涂环境作贡献。“2018年到2020年,景区做了生态修复二期工程,致力于恢复自然的生态平衡。这片水森林在上海地区是非常著名的水上景观,四季景不同,秋景尤醉人。”
此外,西沙湿地不仅致力于生态恢复,也注重为游客提供亲近自然、认识湿地的机会。譬如近几年,湿地内环境保护宣教、旅游交通设施等方面得以升级改造,让身处湿地中的游客更多地了解湿地环境的独特性和生物多样性。
近些年,随着湿地生态系统逐步修复,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环境变好了,越来越多的鸟儿也选择来到这儿休憩繁衍。据统计,西沙湿地内记录到的鸟类物种已达百余种,除了本地留鸟,每年秋冬季还有大量候鸟选择来此越冬。这些大自然的生灵时而低头觅食,时而追逐嬉戏,时而展翅飞翔,更为西沙湿地的美增添一抹亮色。
西沙湿地的生态之美,是崇明湿地保护管理工作的缩影。自20世纪90年代起,崇明先后对东滩、中华鲟、西沙、北沿等湿地开展保护恢复工作,创建了东滩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长江口中华鲟自然保护区、西沙国家湿地公园等生态名片;近年来,更着力于栖息地恢复和治理外来入侵物种(如互花米草),显著提升了湿地生态质量……记者了解到,多年来,崇明开展了大量湿地保护管理、湿地生态修复、湿地科研监测等工作,各类项目稳步开展,硕果渐显。“在世界级生态岛的建设过程中,崇明高度重视湿地保护工作,不断提高崇明作为‘上海不可替代、面向未来的生态战略空间’的贡献度。”区绿化市容局副局长蔡建新说。
目前,全区共有国际重要湿地2处、市级重要湿地7处。湿地对于崇明有着特殊意义,它不仅具有生态服务功能,也是崇明宝贵的生态空间。生态环境好不好,动植物最有发言权。据监测记录,目前崇明湿地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占全球种群数量1%以上的水鸟种数稳定保持在12种以上。
生态环境改善的同时,湿地资源也为崇明发展文旅产业带来契机。位于绿华镇的漫屿户外运动营地紧挨着西沙明珠湖景区。这里主打皮划艇、独木舟等水上项目,负责人杨敏玮是土生土长的崇明人,当初带着团队回乡创业,正是被家乡这份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吸引。
杨敏玮介绍,漫屿还与西沙湿地进行深度合作,游客可以借助独木舟,穿行于层林尽染的水森林中,“零距离”感受湿地的魅力,“顾客在我这边划完船,常常会选择去西沙湿地逛一圈,我们这边也吸引了不少周边游客专门赶来打卡,喝喝咖啡,体验水上项目,这正是湿地资源与文旅产业双向奔赴的过程。”
记者:季佳倩;部分摄影:顾晟凡
编辑:顾佳丽
责编:朱竞华、顾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