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长宁 > 文章详情

长宁这片梧桐街区,是这样获评“上海十佳”的……

转自:上海长宁 2025-07-26 20:39:40

优化营商环境,既要“制度红利”,也要“场景红利”。长宁区华阳路街道以武夷路、愚园路、定西路等老街区为试验田,把城市更新、产业培育、法治保障、公共服务、基层治理拧成一股绳,用三年多的时间探索出“老城区孕育新动能”的营商环境新范式。这个案例也在首届中国(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案例发布会上获评街镇组“十佳创新实践案例”。


“上海硅巷”科创街区武夷路鸟瞰


把城市更新作为营商环境的“先手棋”


营商环境好不好,企业首先“用脚投票”。过去,中心城区“寸土寸金”,老厂房、老洋房权属复杂、改造成本高,往往让科创企业望而却步。而华阳路街道在“上海硅巷”科创街区的实践给出了新答案——城市更新不是简单的“修房子”,而是把空间作为营商环境的核心要素,以场景价值撬动企业价值。



在“上海硅巷”区域,长宁区通过“量体裁衣”推进更新:武夷路333号作为武夷路首个完成更新的项目,吸引了工业互联网龙头黑湖科技总部入驻;飞乐音响厂旧址化身“翡悦里”,红砖立面与玻璃幕墙相映,企业、展厅、剧场、咖啡店同栋共生;武夷 | MIX320将老厂房升级为社区邻里中心,智慧菜场与精品咖啡店比肩而立,形成独特的社交场景……


海粟文化广场


截至目前,武夷路、愚园路沿线已完成10余个更新项目,累计释放载体空间约10万平方米。从“又又中心”的loft式办公区,到海粟文化广场的沉浸式展示空间,再到定西路沿线的“硅巷花园”街边共享空间,这些“无边界”载体既保留了“老上海的韵味”,又满足了科创企业对研发、展示、交流的多元需求,实现了“在梧桐树下写代码、风貌区里搞科研、咖啡馆里开晨会、烟火气中聊创新”的愿景。


这样的空间更新,精准契合了当下年轻人的就业选择变化——他们更注重生活品质,期望工作与生活融合。黑湖科技进驻时,就主动招引M stand咖啡入驻一楼以活跃氛围;“楼上研发中心,楼下普拉提课程”的场景随处可见,转角就能碰撞灵感。目前,街区40岁以下人群占比61.5%,这种“与工作的人一起生活,与生活的人一起工作”的环境,正是吸引年轻科技人才的关键。



而在产业生态上,上海硅巷NO.1、硅巷创客厅、新微智谷T1/T2、尚街·创邑SPACE等项目并非简单的空间叠加,而是构建了互补的创新网络:既有源头创新引领(上海硅巷NO.1),又有硬科技产业化承载(新微智谷),还有开放多元的创新文化与社区氛围(尚街·创邑SPACE),形成从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到企业孵化、产业集聚及创新文化滋养的有机生态链。


把精准服务做成营商环境的“加速器”


企业生命周期不同,痛点诉求各异。华阳路街道把政务服务融入企业成长的每一个节点:


对于初创企业,街道联合创投机构打造“上海硅巷”创新孵化平台,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探索建立“创新孵化平台+创业导师”服务体系,构建科技项目孵化全链条服务闭环。


针对成长期的企业,华阳路街道携手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上海市海华永泰律师事务所、工商银行、浦发银行等推出“硅巷专项服务包”,为小微创新企业和科创团队提供专业增值服务。作为一家内外贸并重的企业,上海有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在发展中计划引入一些IP产品,并进一步拓展线下市场和电商直播领域,在这个过程中,公司就有了资金需求,在华阳路街道营商办的牵线下,有包科技了解到了农业银行对文创企业有支持政策,并成功获得了企业发展所需要的资金支持。



今年,“上海硅巷”科创生态协同创新平台、集成电路应用创新概念验证中心正式揭牌,同时,华阳路街道还助推“数字硅巷”孵化器,支撑突破性科技成果率先转化和硬科技企业加速孵化,带动产业升级,助力体系协同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


街道还为企业匹配营商服务专员20余人,全面对接企业发展需求。街道创设“一五一十”响应机制:营商部门办理的事项1个工作日内解决答复,涉及街道多个部门办理的5个工作日内解决答复,需区级职能部门办理的10个工作日内解决答复,确保问题“件件有落实,事事有回应”。据介绍,“十四五”期间,华阳路街道已经累计走访企业5600余家、解决诉求3000余项,用“速度与温度”让企业安心扎根。



“上海硅巷”创新氛围日益浓厚,已成为一片充满活力与想象的科技沃土。街区范围内科技型企业数量已从2023年的500余家增长至如今的800余家,集聚了一批国家级、市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包括矽睿、麦歌恩、遨有等一批具有成长潜力的芯片设计与研发企业,以及禾赛科技等智能网联领域领先企业,在AI+、集成电路芯片、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新产业、新赛道呈现出一定集聚趋势。


用资源整合架起营商环境的“连心桥”


华阳路街道围绕“上海硅巷”建设,从法治保障、品牌打造、党建引领及资源整合等多方面发力,持续优化创新生态与营商环境,推动“上海硅巷”成为科创人才集聚、产业活力迸发的高地。



华阳路街道以法治“软实力”赋能营商“硬环境”,通过整合多元法治资源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依托华东政法大学设立法治化营商环境研究基地长宁分中心,为企业和个人提供专业法律咨询,解决运营中的各类法律问题;联合长宁公安分局成立“上海硅巷”蓝鲸护企工作站,集防范、服务等职能于一体,通过举办健康讲堂等形式,提供反诈、出入境证照办理等服务;会同区检察院、区委社会工作部成立“上海硅巷”检察护企工作站·检察治理空间站,提供全方位、多层次、一站式“检察护企”服务,营造高质量、有温度、强保障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街道还着力打造“上海硅巷”特色品牌,构建良好创新生态:持续擦亮“硅巷早餐会”品牌,通过与德必集团、农业银行等联合举办活动,搭建政企沟通桥梁,共谋发展蓝图;举办中美青年创客大赛、“科技硅巷、智见未来”科技开放麦、“上海硅巷”创新说、“上海硅巷公开课”等一系列高规格、国际化的创新创业赛事与交流活动,为企业家、青年创客提供思想碰撞的空间和平台;打造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新双创街区,开展“上海硅巷”科创市集、飞乐夜校、书香硅巷等项目,进一步擦亮街区“科技+生活”融合样板,吸引更多科创人才集聚硅巷。


华阳路街道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治理优势。2023年成立的“上海硅巷”党建联盟,整合27家联盟单位资源,开展四大专项行动,强化各方合作,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保驾护航。同时,街道坚持资源整合,联合政府部门、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力量,共同优化营商环境生态,比如联合区委统战部建立“上海硅巷”留学人员之家和新的社会阶层人士科创服务团工作站,联合区市场监管局成立“上海硅巷”科创街区质量基础设施“一站式”服务站,为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



一条老马路的肌理、一栋老厂房的新生、一杯咖啡的醇香、一段代码的灵动,共同勾勒出硅巷营商环境的鲜活图景。“上海硅巷”的实践启示我们:优化营商环境,绝非简单“给优惠”的单向输出,而是系统“给场景”的生态构建;不是政府唱“独角戏”,而是社会共演“大合唱”。这样的“上海硅巷”,未来大有可为。

图片为资料图

撰稿:李媛媛

编辑:陈 莎

责编:高 琴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