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健康上海12320 > 文章详情

你是“整夜都做梦”or“一觉到天亮、全程无梦”?快来看看大脑是如何在夜间完成“自我整理”!

转自:健康上海12320 2025-07-26 09:23:53

梦因人而异,有人“整夜都做梦”,有人“一觉到天亮、全程无梦”,这是为什么

在此,小编邀请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临床心理科心理治疗师邹思蕴、主任医师张劲松为大家科普~

受多重因素影响

梦的频率和内容因人而异,受到生理、心理和环境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从睡眠结构的角度来看,不同个体在醒来时所处的睡眠阶段不同,也会影响对梦境的感知。

进入睡眠后,大脑和身体并不是一直“休眠”,而是在不同阶段之间有序切换。

通过监测脑电、肌电和眼电等生理信号,可将睡眠分为两大类: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快速眼动(REM)睡眠

非快速眼动(NREM)睡眠

VS

快速眼动(REM)睡眠

非快速眼动睡眠:从浅睡到深睡

NREM睡眠包含三个阶段,分别是N1、N2和N3,反映从入睡到深度休息的过程。

N1阶段是刚入睡的初期,大脑开始放慢节奏,睡眠非常浅,容易被吵醒。被唤醒时,很多人会说自己“还没睡着”

N2阶段是相对稳定的浅睡眠期,大约占据整个夜间睡眠的50%,此阶段个体常常心率减慢、体温下降,是进入深度睡眠前的“过渡区”

N3阶段,也称“慢波睡眠”或“深度睡眠”,此时身体代谢降到最低,大脑波动最缓慢。此阶段最有利于身体修复、免疫增强和生长激素分泌,多发生在前半夜,占总睡眠时间的10%~20%,并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减少。

总体而言,从N1到N3,睡眠从浅入深,其中N2和N3阶段构成整夜睡眠的主要部分。

快速眼动睡眠:梦境的主场

REM睡眠是一种特殊的睡眠阶段,其最大特点是眼球快速转动、大脑活动接近清醒、肌肉张力几乎消失,身体处于“暂时瘫痪”状态。

在快速眼动期看起来“睡得很沉”,但大脑异常活跃,正是在这一阶段,做的梦最生动、有剧情感。

REM期常出现在入睡90分钟后,主要集中于后半夜,占总睡眠时间的20%~25%。

普通人一夜会经历4~6次REM期,但并非每次醒来都能记住梦境。

为什么有的人梦多,

有的人梦少?

01

睡眠结构不同

梦多的人可能频繁处于REM期,或在REM期短暂觉醒,因此更容易记住梦境。

梦少的人则可能深睡比例更高,不容易在REM期醒来,或梦境记忆能力较弱。

梦境是否被记住,还与是否在醒来后的几分钟内主动回忆有关。若未及时回想,梦境往往会迅速被大脑“清除”。

02

心理特质与情绪状态

通常来说,开放型人格(如想象力丰富、艺术型的人)更容易记住梦境。

处在焦虑、抑郁或高压状态下,REM阶段可能延长,梦境更频繁且生动,甚至噩梦增多。

心理冲突或创伤回忆也可能在梦中显现,这是大脑的一种情绪“释放”。

03

生活方式与环境因素

作息不规律(如熬夜、倒时差)会干扰REM结构,可能导致梦碎片增多。

酒精、咖啡因、药物等可能打乱睡眠节律,影响梦的清晰度。

睡前刺激(如看刺激性影视、激烈争论)会激活大脑,提升梦境活跃度。

04

生理状况与健康因素

大脑活跃度高的人,夜间可能更“活跃”,使梦境更频繁。

孕期或荷尔蒙波动会改变睡眠结构,导致梦境变化。

同时,神经系统疾病如帕金森病、REM睡眠行为障碍等也会伴随梦境异常。

05

文化与关注度差异

有的人习惯记录梦境(如写梦日记),因此更容易记住梦。

有些文化赋予梦境特殊含义,促使个体更关注梦的内容。相反,若对梦境不感兴趣,也可能“感觉不到”自己做梦了。

梦境是大脑在夜间进行“自我整理”的一种方式,梦多梦少本身并无好坏之分。

梦多的人,只要白天精神状态良好、入睡顺利、没有频繁醒来或严重困扰梦境内容,就无需过度担心。但如果频繁出现噩梦、夜醒、入睡困难等,可能提示压力过大或存在睡眠障碍,应及时寻求专业医生或心理咨询师进行评估和指导。

当然,梦少的人也不一定存在问题,可能是深度睡眠充足。但若长期缺乏REM期(如过度熬夜、服用影响REM的药物),则可能影响记忆和情绪健康。

封面及配图来源:摄图网

更多阅读

厨房常备的香料,居然还有这些功能!一文带你重新认识“八角”
《2025医德教育第一课》点亮医道明灯,共筑健康之路
别让这些食物带你体验“血糖过山车”!如何远离“高GI主食”陷阱?

投稿提示

欢迎本市卫生健康工作者投稿,相关科普文章与视频等经所在科主任审阅后,投稿至单位宣传部门,经宣传部门提交“健康上海12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