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崇明 > 文章详情

添丁啦!

转自:上海崇明 2025-07-26 09:22:27

生态环境好不好,动植物最有发言权。近年来,随着湿地生态系统逐步修复,崇明湿地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恢复,生物多样性得到大幅提升,极小种群物种引入和保护工作成绩亮眼,一起去看看。

7月下旬开始,随着扬子鳄产卵陆续完成,崇明东滩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也开启了一年一度扬子鳄繁殖期的监测工作。日前,记者跟随东滩湿地公园的工作人员划船进入扬子鳄栖息地。沿着水岸处鳄鱼的爬行轨迹,进入鳄鱼孵化巢区域。这处巢穴距离岸边3米左右,掩映在高耸的芦苇丛间,十分隐蔽。

为尽量减小干扰,工作人员小心翼翼地掀开少许干草,掏出一枚鳄鱼蛋观测、记录。7月以来,东滩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已经通过无人机探测,监测到3个扬子鳄孵化巢,每处巢穴约有鳄卵20到30枚。扬子鳄孵化期需要2个月左右,等到9月中旬时,工作人员会再次把巢穴打开,观察里面蛋的出壳情况。

根据预估,东滩湿地公园每年扬子鳄孵化巢在5个左右,无人机探测、人工观测工作还在持续进行中。长期的观测记录可以有效评估扬子鳄繁殖、生长情况,为更好地保护扬子鳄提供科学支持。

东滩湿地公园自2007年引入扬子鳄进行野外放归实验后,已开展了超过18年的保育工作,公园良好的底栖环境和优越的自然生态,让扬子鳄种群数量稳步增长。

目前,扬子鳄数量已从最初引进的12条增长至50多条,丰富了湿地生态系统的生物多样性,有效促进湿地保护和极小种群恢复工作。东滩湿地公园也成为长三角地区乃至全国为数不多能够观测到野外种群扬子鳄的区域。

与此同时,崇明岛西端的西沙明珠湖公园,也传来“添丁”喜讯。7月22日,园内第12只獐顺利出生。

记者看到,獐宝宝毛色棕黄,眼睛黝黑,竖着两只圆耳朵,专注地吸食注射器中的羊奶,模样机敏可爱。饲养员龚阿姨介绍,这只獐宝宝出生时体型略瘦小,先由工作人员喂养几日,再送回獐妈妈身边。

一旁的獐园内,林深幽静,青草葱郁,几只体型健壮、毛色光亮顺滑的獐或是悠闲散步、觅食,或是警觉地竖起耳朵观察周围环境。西沙明珠湖公园内的獐采用散养和圈养相结合的方式养殖,一个月前,园区还在獐园内安装了围网,设置临时分隔区,这样可以防止某些獐生病时,产生病菌,从而相互感染。

獐是一种小型鹿科野生动物,属国家二级保护物种。2014年,生态环境优越的西沙明珠湖公园引入獐,在可控环境内进行扩繁、野化、行为观察等活动。此次“添丁”后,园内共有12只獐。

而在上海首个麋鹿野放栖息地,位于新村乡的麋鹿极小种群恢复与野放项目基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麋鹿在林中水畔漫步休憩。几年前,这些麋鹿从江苏大丰麋鹿保护区引进后,顺利在崇明安家。如今,麋鹿已经从最初的4头增长至9头,种群保护工作成效显著。

在崇明,得天独厚的湿地资源为极小种群物种提供赖以生存的环境。近年来,持续投入的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工作让这些物种适应崇明,种群实现增长,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崇明案例再次得到印证。

记者:蒋晓燕

编辑:顾佳丽

责编:朱竞华、顾佳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