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粉丝总量超过1.5亿,大V们集聚“V聚场”,聊了些什么?

转自:上海杨浦 2025-07-26 07:06:03

7月25日,“青春华章•青春正澎湃”网络大V沙龙在杨浦V聚场举行。多位知名UP主、内容创作者齐聚一堂,结合自身成长经历,畅谈上海“沪九条”政策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与会大V们分享了从草根创作者到行业标杆的蜕变历程,探讨政策如何助力优质内容生产、职业身份认定及产业生态优化,并表达了对上海打造全球互联网内容创作高地的期待。

01

从手工爱好者到文化传承者的创作之路

花费15天时间,还原三星堆黄金面具。B站百大UP主“才疏学浅的才浅”围绕中华文化传承坚守,讲述了他参与文物修复与内容创作的故事。

2017年,大学期间时间宽裕的他因从小热爱手工,自学拍摄剪辑后上传了首个视频《制作木梳》,由此开启B站UP主生涯,积累初期粉丝。 2019年大学毕业时,面对父母对“全职UP主”的质疑,他坚持协商获得一年试错期,并决定赴上海发展:“上海开放包容的氛围和B站UP主聚集的环境吸引了我。”初到上海时仅5万粉丝,生活拮据,但通过结合二次元文化制作动漫道具还原视频(如《魔刀千刃》),融入传统工艺(折扇、油纸伞等),逐渐获得关注。

2021年,受三星堆黄金面具考古发现启发,他尝试用传统工艺复原残缺文物,尽管成本高昂(使用真黄金),视频成为代表作。“这让我意识到年轻人对传统文化的热情,开始专注文物复刻。”此后,他注重严谨性,将非遗工艺与现代元素结合,例如用花丝镶嵌工艺制作“中国空间站”主题作品,实现传统与创新的碰撞。

黄金面具视频引发官方媒体关注后,他引用《易经》乾卦的智慧:“鼎盛时需进退有度。”主动推辞部分荣誉和资源,保持低调。采访中,他特别感谢上海的文化包容性,“这座城市为年轻创作者提供了土壤。”

02

创业失败到历史博主:一位新媒体人的成长之路

“2018年大学刚毕业时,我和很多90后一样,怀揣创业梦想。”UP主“独夫之心观天下”围绕时代青年家国情怀,讲述从漫谈中国到聚焦上海,V聚场助力青年UP主更好创作。他回忆道,“当时互联网浪潮正盛,我就想:要不试试做UP主?”

最初,他对短视频行业充满偏见:“刷到的都是帅哥美女炫技,我觉得自己既没颜值也没才艺。”但迫于生计,他入职了一家初创企业做运营,通过刷了大量视频,意外发现了知识赛道的崛起。“大数据给我推了很多历史类内容,评论区里关于汉唐、明清的激烈讨论让我灵光一闪——这就是我要的赛道!”

他形容当时的创作冲动为“叙事的势能”,“就像高山滑雪,需要完美的起势。我看到一些历史虚无主义观点,内心那股‘正本清源’的劲儿就成了我的动力。”2020年,他正式转型为历史科普UP主,“我想讲好中国和世界的历史,这就是我的初心。”

四年来,他经历过创作中断,但最终回归创作者身份。“粉丝越来越‘挑剔’了,这其实是好事。”他笑道,“有人说博主和粉丝的智商是互斥的,我完全不认同。11亿网民素质在提升,倒逼我们产出更优质的内容。”

“2025年来到上海后,这里的粉丝比例显著增长。”他特别提到杨浦对新媒体创业者的支持:“宣传部、网信办会细致了解我们创作中的难点。在上海,我真正感受到了什么是‘服务型政府’。”

03

从一人创作到团队运营:一个科普UP主的成长与思考

“吟游诗人基德”围绕面向未来创新引领,讲述视频之外的硬核副本,青年科技UP主的创业之路。“做视频的人,小时候大概都是爱胡思乱想的。睡前脑子里总在放电影——这种对世界的好奇,就是我的‘黑暗洞窟’理论。”他解释道,人类探索未知的冲动就像面对深邃洞穴,“总想进去看看,再黑也要闯一闯。”

账号的首个视频意外走红。“当时印度蝗虫威胁中国边境,我发现真相与大众认知不同——这些蝗虫根本不会越过云南,因为它们怕水。”这个基于科学分析的辟谣视频在B站爆了,事实上,观众真正渴求的是理性声音。

与单打独斗的UP主不同,他选择快速组建团队。“一个人挖空‘黑洞’太累了,况且人不可能永远保持20岁的好奇心。”团队吸纳了曼彻斯特大学监管学硕士等专业人才,”让火箭爱好者讲航天,物理迷聊量子,这才是可持续的内容生产。”

团队运营第三年遭遇瓶颈。“创作者未必是好的管理者。”他坦言曾因“称兄道弟”式管理导致效率低下,“直到引入专业运营合伙人,才明白人事、行政这些工作的重要性。”他说,要学会与岁月和解,“30岁的创作激情肯定不如20岁,但这才是真实的人生。关键是如何让团队成为你的永恒引擎。”

现场,内容制作者们围绕网络内容创作、“沪九条”发布后的感受等话题畅所欲言。

一位同济大学在校研究生用真挚的发言打动了聆听者。在宿舍用台灯打光、手机拍摄的条件下,他坚持制作业界罕见的超长深度评测:“5分钟讲参数是对消费者的不负责。如果时间就是金钱,短评测就是谋财害命。”这种“学术派”风格让他在三年内迅速收获30万粉丝。2022年他遭遇严重的网络暴力,“当时既要应对导师批评、考试压力,又要面对网络攻击,几乎崩溃。”他特别感谢网信办的隐私保护政策,“就像给创作者穿了防弹衣。”

 “父母希望有一份更稳定的工作,这是所有学生UP主的共同困境。”他坦言收入不稳定是最大痛点,“粉丝的喜爱能转化成面包吗?但这次‘沪九条’让我看到把爱好变成职业的可能。

网络大V“老蒋巨靠谱”从文字媒体转型视频创作后,他坦言常陷入两难,“粉丝期待我点评社会热点,但我会担心自己的观点是否足够客观全面,是否放大了个人情绪,是否符合主流价值观。这种职业焦虑在视频时代尤为突出,毕竟现在年轻人主要通过视频认识世界。”他特别提到杨浦区提供的线下基地,“创作者看似光鲜,实则很孤独。有这样的交流空间,连分享心情都是减压。”

本次沙龙不仅展现了上海作为‘青年发展型城市’的活力,更让内容创作者们看到了政策与创意的美好相遇。未来杨浦将持续优化V聚场等创新载体,让更多青年创作者在这里找到归属感与成长空间。

文字丨成佳佳

图片丨王修远 朱良城

编辑丨文茜婷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杨浦官方微信

(点击图片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