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奉贤 > 文章详情

寻访奉贤的感动丨藏在乡村振兴里的幸福密码

转自:上海奉贤 2025-07-25 20:42:13

本期《人物周刊·叶子有约》

有幸邀请到的嘉宾是

青村镇的吴房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秦瑛
青村镇李窑村党总支书记张辉
青村镇青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杨银花

左起:杨银花、秦瑛、张辉
奉贤,东海之滨的希望之城。当乡村振兴的号角唤醒这里的土地和田园,位于中心地带的青村镇正以领头羊的姿态,书写着人与土地的时代新篇。
在这里,吴房村的黄桃产业从“三老”困局中焕然新生,在“三治融合”的春风里结出累累硕果;李窑村的稻田深处飘来的咖啡香,吸引着青年人在此创业耕耘,游客们来此踏青务农;还有青村社区寻常人家傍晚飘出的怀旧歌声,伴着游人手中“陆妈妈”塌饼诱人的热气,演绎着最有烟火气的“商居共生”市井乐章。
让我们走近三位乡村带头人,一起揭开藏在乡村振兴里的幸福密码。

吴房村:黄桃林里的“三治”春风

吴房村曾是远近闻名的“黄桃之乡”。
然而在2018年入围上海市首批乡村振兴示范村时,这里的黄桃产业却面临着“人老”“地老”“树也老”的三老问题,无力撑起一个富足的村庄。

吴房村振兴的第一步便是盘活这笔沉淀资产。通过建立土地统一流转、统一经营、按股分红的新模式,将村民手中的桃林划归村集体经济,交给合作社由专人经营管理。
镇里出面与上海市农科院对接,请来了专家改良黄桃,把品种由原来的4个增加到现在的9个,结果期从6月底一直持续到9月底。
更令人惊喜的是,如今的桃林里结的可不仅仅是桃子,还有把黄桃点化成金的创意——桃子汁、桃子汽水,桃子冰激凌、黄桃啤酒、黄桃洁面皂……村民都看直了眼,不敢相信小小的黄桃能翻出这么多“花头”。

今天的吴房不再只是个“种黄桃的地方”,而是拥有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把黄桃做成了地方支柱性产业。
打造新吴房,还要改变乡村陈旧落后的面貌。宅基房的流转同步展开。
让村民离开世代居住的祖屋并不容易,秦瑛书记挎着一个包挨家挨户地做工作。嫁到村里18年,又担任村干部多年,大家都拿她当个贴心人,大事小情都愿意听她的。好多烦难的事,她一出面就解决了——不是有多高明,而是多年积攒的口碑和人望,让村民认定“听秦书记的不会错”。

有一位吴大爷的儿子想用自家的宅基房创业。老爷子不肯给,坚持要流转给村里,因为“要听书记的”。最后还是秦书记出面,跟他说支持儿子创业就是支持村里的工作,老爷子这才点头。
如今,吴大爷已经住进了村里精心打造的“青春里颐养公寓”,日子过得十分舒心。精神好可以去果园里帮忙,挣点零花钱。不想干的话,村里也有很多老年人的活动场所。“生活驿站”里月月有计划天天有活动。端午节前,大家就一起包粽子包饺子,其乐融融。
“乡村振兴不能靠村子本身,需要上级给予政策,也需要村民积极参与,其中村民是主体。”秦书记感慨地说:“我最感动的,就是老百姓都那么支持我的工作。”

支持不光是出于信任,更是因为所有的政策措施都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现在的村子里,满眼都是白墙黑瓦的房子,一步一景,步步是景,站在哪里都出片。

走进田间地头和白墙黑瓦间,吃喝玩乐一应俱全。3月底到4月初可以赏花,6月底到9月底黄桃熟了,上海市五星级乡村民宿“漫也”也在此地。

产业振兴让村民的日子富起来,治理模式的创新则让村子改头换面,呈现出一派繁荣和谐的景象。

在秦书记的带领下,吴房村探索出一套党建引领下的“三治融合”治理模式:
以自治为基。搭建“吾家吴房”村民议事平台;带领村民们共同制定村规民约,形成人人传唱和遵守的“美丽约定”;组建村级矛盾协调、政策宣传、环境卫生、移风易俗等9支村级自治工作队伍。
以法治为本。组建“行走的篱笆”护村队伍、宅基“老娘舅”团队、“村民小法庭”等村级组织,培育“法治带头人”“法律明白人”等法律服务队伍,形成群防群治力量。
以德治为先。搭建道德讲堂,开展“四德”评选、齐贤修身等活动,弘扬优秀“家风、乡风、民风”,让群众的幸福感与日俱增。
从养在深闺无人识,到朋友圈里的网红打卡地;从过去的“黄桃之乡”,升级为海派风格的美丽家园,吴房村还先后获评全国文明村、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生态文化村、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全国老年友好社区、上海市劳模集体等国家级、市级荣誉称号。
秦书记心里更加确信这条路走对了,因为它“让每一位村民充分享受到了乡村振兴和改革发展的红利。”

李窑村:“野蛮生长”的“无忧”之美

如果说吴房村是乡村振兴的先行者,那么李窑村就是后来居上的佼佼者。2021年,李窑村成为上海市第三批乡村振兴示范村。近两年村子的爆红,看似是“野蛮生长”出来的意外之喜,背后却深藏着一个秘密武器——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李窑模式”。
党总支书记张辉到任不足三年,却深谙振兴的核心密码——“让老百姓有获得感,使村集体壮大”。
李窑90%的留守村民都是老年人,他们最大的愿望就是孩子们常回家看看。
要让人来,村子就得好看,耐看,有内容可看。
李窑村有千亩良田,风景很好。特别是在稻子成熟的季节来这里看日出日落,绝美。

奉贤地区背靠大上海,市民在闲暇时间都希望到农村来放松一下身心。2022年,刚到任的张书记就敏锐地意识到“要在旅游上做文章”。
村子里投了许多钱美化环境。巢筑好后,凤就来了。
两位80后小伙子,在“乡村振兴”的鼓舞下,来到李窑租种了1200多亩地。随着越来越多的朋友到访,也为了给农产品引流,其中一位把三间小瓦房改建成一家咖啡馆,取名“无忧闲院”。
从平庄公路拐进李窑中心路,距离古色古香的牌坊不远,就能看到长在水稻田中央的网红咖啡馆“无忧闲院”。前后各有一个小院,四周扎着低矮的竹篱笆,一条50米的小路连接院门和村口的柏油路,好似武侠剧里世外高人的隐居之所。标志性的黄色大鸭梨气球端坐屋顶,在白墙黛瓦中显得格外俏皮。

稻田北边的采摘园,名字叫“无虑”。“无忧”和“无虑”,一起营造出彻底的松弛感。
烧烤店有了,面包店开起来了,西餐店生意也不错。鱼塘里养着几年的鱼、采摘园里的果子挂满枝头,手工作坊里的陶瓷、香薰无不吸引着游人的脚步……48家商户的业主多是80、90、00后,有的是奇思妙想。
游客在这里玩了一天,吃晚饭的时候会看到村庄的灯光次第亮起。不是村民家里的照明灯或路灯,而是整体设计过的景观照明系统,把整个李窑村勾勒出曼妙的线和面,整个村子都是亮的,也算是上海特色了。
张书记介绍说:“我们还在持续开发林地露营、休闲采摘、生态康养等乡村文旅产业,把自然美景与人文风情完美融合,目标是打造一个集功能性、地域性、文化性于一体的乡村旅游新地标。”
李窑的美,也离不开市、区农委以及镇农业服务中心的大力支持。
冬天是农村最萧条的季节,地里的庄稼收割完了,光秃秃的没什么可看。农委就建议村子种上油菜花、紫云英。这些早早开花的植物,扮靓了冬春季节的李窑。

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则需要靠更多产业的支撑。
李窑村是个一直在生活在呼吸的村庄,村民大部分都在村里居住。这决定了各种产业的引进和发展既要围绕村民,同时又要引领村民,造福村民。
村里目前正在培育种苗业、现代农业的服务业、观光农业、体验农业等新的产业,探索都市认养农业项目,还打造了近1200亩的高标准农田,不仅为游客提供赏心悦目的田园风光,更将创造乡村经济增收的新亮点。

就像张书记说的,“我们的目标是打造一个让更多人喜欢的农村,也让农村人更热爱生活。”
他还记得3年前村民大会上的情景:村民觉得花那么多钱把村子变漂亮不值得——谁会到农村来玩儿,来干嘛呀?
2年后,大家再看到张书记时都在说:“书记当年的话成真了!”村里人来人往。游人不光喜欢这里的风光,更羡慕村民能每天生活在这么漂亮的村子里。

“现在村民的幸福感可高了。”张书记笑着说。
幸福感不只是比较出来的,也是干出来的。
六七十岁的村民,很多都还闲不住,想着干点活挣点小钱,逢年过节给孙辈包个红包。现在家门口有了这些产业,就需要有人打理。打扫卫生洗碗,宅前屋后种种花草和蔬菜,都是他们拿手的活计。对村民来说是出门就有活干,对业主来说是人工成本很低,两相合宜。
越来越多的艺术家、企业家都选择了常住李窑,老人们就来指导他们在房前屋后种菜,特别有成就感。
来到这里的市民,可以领着猫猫狗狗四处逛逛,累了停下来喝杯咖啡,吃个简餐,或者露营玩烧烤,食材直接去地里摘。吃饱喝足了就骑上景区车去消食。
他们还喜欢向村民打听农村的那些事——地要怎么翻,菜要怎么种,新鲜的菜蔬该怎么烧……在忙忙碌碌说说笑笑间,李窑村已是旧貌换新颜。

青村社区:烟火气里的“美丽约定”

青村社区位于青溪老街的后面,是一个居民社区,但又不是普通的居民社区。
青村镇从2020年开始大规模开发青溪老街,逐步将其打造成为一个热门景区,节假日游客多达1.5万人。
这里的管理者要解决的,是如何在上万游客涌入的同时,让居民的生活幸福感不降反升。

在长三角地区,类似的江南风格老街有很多。青溪的特别之处在于那份寻常日子里的烟火气息。
傍晚时分,走在街上,不经意间会听到某户人家的音响里传出的老歌,时光仿佛被拉回到几十年前。顺着声音寻去,是一户收拾得干干净净的人家,一家人正围坐着吃晚饭。

馋虫被勾起时,往前走两步就到了老街上的“陆妈妈塌饼店”,买一块奉贤特色的塌饼边走边吃,是属于游客的快乐。
居民的正常生活与游客的逛吃需求,如何在同一个空间里被满足?秘诀就藏在“共治”的理念和美丽的约定中。
社区牵头成立“商”谈议事小组,制定了《商铺美丽约定》和《居民美丽约定》,覆盖老街和社区的300余家商户,推动经营行为标准化、服务品质化。
根据《约定》,所有商铺在决定经营项目之前必须听取居民的意见,经居民允许才能开业。居民自己想要开店,也须得先到居委会备案,经过允许才能实施。
每到节假日,上万游客涌来,吵肯定是吵的。怎么让居民接受?社区居委会提出“商居融合”——商铺业主和居民充分地融合在一起,成为利益共同体。

这一切的前提是,游客的到来对双方都有好处。
一部分老街居民将住房流转给镇旅游公司,旅游公司再租赁给商家,让居民获得了稳定的租金收入。随着旅游开发的深入,背街小巷住房的经济价值也水涨船高,居民的收入空间进一步拓展。
游船服务、游客讲解、环境卫生等工作由当地人担当,不仅降低了景区开发和运营成本,也为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利益分配的基础上来谈社景融合,一切就顺理成章了。
青村镇青村社区党总支书记、居委会主任杨银花说起了一个典型的例子:
有一家民宿的老板本来把两个四合院整租下来,但是其中一户租不了。这户人家丈夫生病,妻子要照顾他,房子又是他们唯一的住房。
经过社区从中协调,民宿照开,那户居民也仍旧住在家里。做生意和过日子互不影响。生意好的时候,那户的妻子会去民宿里帮忙干活,获得一定的报酬。两家人慢慢越处越亲,晚上没生意时还会坐在一起吃饭。

共赢是目的,共治则是反哺社区的手段。
2017年以来,青村社区培育了“五主”力量(“小皮匠”社会组织应急队、吾家老街讲解队、啄木鸟巡查队、商铺志愿队、清风汇治队),作为项目的日常管理模式,实现了小区服务多元化,居民参与自主化。

依托“和美自治金”孵化上海青溪墨涟居文化交流中心,创新“文化+产业”模式,累计创收20万元全部用于社区更新、居民活动及困难群体帮扶,项目入选市级“美好社区先锋行动”示范案例。
搭建南奉公路商户联盟“主理人”平台,联动商圈店主积极参与国风集市、中医文化节、传统文化节等特色活动,带动商户增加营收。
搭建“方桌议事”会协商解决社区治理的大事小情。针对社区、邻里急难愁盼的事,由社区党总支牵头,组织党员代表、楼栋长、居民代表等多方参与,共同研究商讨。通过“商”谈议事小组协商解决社区治理的痛点难事。

如今的青村社区,每个人都在主动参与老街的管理,义务为老街做宣传。当游客遇到突发情况,社区志愿者会立刻变成老街上的保护神,为他们解决问题。
老街是商户和居民共同的老街,这一理念早已深入人心。

乡村振兴,是一条向阳之路,也是一条回归之路——回归土地,回归生活的本真,回归人与人之间互惠互助的朴素情谊。

在奉贤青村镇这片被精心耕耘的土地上,以三位嘉宾为代表的基层党组织以坚定的信念和创新的智慧,化身强大的“发展引擎”,将政策的春风转化为驱动发展的澎湃动力,让美丽、和谐、富足的种子在乡土深处生根发芽,结出了名为“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甜美果实。

奉贤也用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乡村振兴的终极目标,在于人的振兴,百姓的幸福。

左起:杨银花、秦瑛、张辉

来源:话匣子

编辑:丁杨

•end•

往期精彩回顾

  • 就在本周末,“小龙人之奉贤天街果然蔬适漫游指南”公益科普市集来啦

  • 家门口的“平安管家”上线啦!头桥街道综治中心升级启航

  • 社区达人+活力少年=西渡文怡暑期方程式!丨“贤少年”的快乐专“暑”

  • 奉贤这群青年在爱心暑托班自研的“宝藏课”,让孩子们“玩”疯了……

  • 污水管道顽疾“久治不愈”?“多格合一”三步破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