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千村 访万户 读中国
上海财经大学“千村调查”项目自2008年启动以来,已连续实施18年,3万余人次学生走访了全国1.45万余个村庄的20余万农户,撰写调研报告1.3万余篇。今年,项目以“农业强国建设”为主题,1800余名师生分成733组,围绕供给能力强、生产意愿强、产业韧性强、经营体系强、农业科技自立自强等5大方面深入全国31个省级行政区的1125个村庄进行调研,预计调研17000个农户。本期小编继续带大家看一下上财师生在山河四省(山东、山西、河南、河北)的足迹~
阡陌行记·古县篇:
乡土脉动中的青春振兴交响
清晨的章丘在薄雾中透出阳光的蓬勃朝气,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何鹏程与千村调查章丘分队踏上千年古县的田垄,深入农村的一家一户,感受乡村振兴的脉搏,探求农业强国的力量。
师生们深入石子口村、青野村、三德范村、水河村、木厂涧村、桃花山村、绣河园村、绣源村、西营村、吕家村等地展开调查,探访乡村百态。小小的马扎上,师生们与村民围坐在一起,拉近了调研的距离;“方言”拉家常的形式里,师生们与农户亲切交流,增添了问卷的温度。这种“接地气”的调研方式既提高了调研的效率和准确性,又充满了暖暖的人情味,可充分了解一家一户的基本信息,广泛搜集农业发展的当前状况,认真倾听农业强国的实施情况。
“产业振兴是核心,三涧溪村通过创建农业基地、建立经济园区、优化三产服务,带动了共同富裕。组织振兴是保障,20年发展并非一帆风顺,从三个自然村各自为战到群众团结一心,党组织和模范带头作用关键。人才振兴是动力,三涧溪村挖掘人才资源、凝聚合力,以人为本促发展,让集体致富充满动能。” 回望三涧溪村近20年的发展蜕变,师生们深切体会到乡村发展的强劲脉动,深刻领悟了五大振兴的精髓。
师生们走进“葱香”四溢的特色产业基地,了解大葱中的致富之路;穿上戏服,踏上“戏韵”悠扬的青野古戏台,感受戏曲的余韵悠长;步入承载着龙山文明密码的博物馆长廊,领略千年农耕文化那悠悠绵长的生命力。“这不仅仅是一次田野调查,更是一堂行走在齐鲁大地上的‘大思政课’,让‘农业强国’的宏伟蓝图在青年学子心中变得触手可及、学有所为!”
阡陌行记·黄海篇:
山海丈量间的三农实践答卷
“大姨,您家今年的茶叶收成怎么样?”“大爷,看病的报销流程还顺利吗?”李增泉副校长和青岛分队的师生们用充满真诚的方言,与村民们在农家小院里亲切地聊着家常。河东村的农家宴“女掌柜”娓娓道来,讲述了文旅融合如何为乡村产业注入新的活力;大河东村的解放军老战士,用颤抖却坚定的声音,诉说着新中国成长历程中的艰辛与不易;宁家社区的城建公司创业者,则分享了从济宁远赴青岛,以科技力量赋能农村发展的创新历程。这些鲜活的故事不仅让调研数据更加充满人情味,也让青年学子在真实的对话中深刻理解了中国乡村的过去与现在。
在宁家社区的田间地头,一场别开生面的劳动教育正热烈展开。同学们挽起裤腿,深入玉米地和地瓜地,与村民们并肩除草、松土,亲身体验农耕生活的艰辛与乐趣。汗水浸湿了衣衫,却也悄然滋润了他们的心田。“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劳动体验,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我们被农民的辛劳与坚韧深深打动。”青年学子们在泥土的芬芳中学会了感恩,在汗水的浇灌下深刻理解了责任的真谛。
在黄海之滨的阡陌交错之地,调研团队通过问卷调查、深度访谈、劳动实践、红色教育等多种形式,完成了从入村入户的民生调研到红色场馆的精神洗礼,从非遗技艺的文化传承到智慧社区治理探索的全面任务。这次千村调查让韩世栋同学这位土生土长的青岛人,首次直面了家乡的另一面。“未来,我不仅要运用所学专业知识,深入剖析乡村发展的瓶颈,更要思考如何将金融创新、优化资源配置等财经知识,切实转化为推动智慧农业落地、助力乡亲增收的解决方案。以知促行,服务乡土,践行经世济民之志。”
阡陌行记·霍州篇:
初心步履下的乡村新卷绘制
当夏风掠过晋南的麦浪,当古衙的青砖映出学子的身影,一场连接书本与乡土的实践,正在霍州的阡陌间铺展。田垄间,刘莉亚副校长俯身与同学们辨识作物种类和名字,叶片脉络藏着自然密码;温室大棚中,队员跟村民学摘番茄,指尖沾泥碰到红果,汁水溅出笑声;农家院落里,大家打扫庭院,尘埃映着斜阳金光;蒸汽腾起的年馍坊内,年馍师傅教揉面“三光”,大家捏出弯如新月的“佛手”、棱似远山的“登高”。
下曹村厨卫具工厂里,冲压机节奏震得地面发颤。作为“霍州市文明村”,这里的工厂是村里“就业引擎”,藏着老工业基地转型密码。车间里,技术员老王拿锃亮螺母给队员演示,举起成品对光,螺纹如细密年轮。
“23家企业入驻,120个新岗位,年底再添300个”,园区主任指着规划图,眼里闪着光:“以前年轻人往外跑,现在回来了,月薪能拿6000多。”车间角落里,00后工人小李正在调试数控设备,安全帽下的脸沾着机油。“在外地学的技术回来正好用上,家里的地托管给合作社,爸妈不累了,我也能顾家了。”
“走访下曹村到许村等10个村落、200户人家,我触摸到了乡村温度。”陈施瑜内心的陌生和局促,在农户质朴笑脸与热情招呼中慢慢消散。“这次调查,让我跳出书本,直面乡村发展案例,让我真切感受乡村振兴的分量。”从青纱帐到古院落,霍州十村各携风华,从技术培训到产业升级,从民主管理到文化传承,他们正在用自己的方式,走出一条条实实在在的振兴之路。“在夕阳西下时,照映着的是霍州天边如油画般绚烂的云彩。在村民简单的话语里,藏着的是中国农民最坚韧的生命力。”
阡陌行记·正定篇:
滹沱河畔的现代化农业探索
正定地处河北中部,是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的重要节点。近年来,正定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与乡村振兴,在产业结构优化、基础设施建设、基层治理能力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千村调查正定分队的十余名师生带着对当地快速发展的探究之心,展开了为期一周的实地调研。
“十个村庄虽规模、特点各异,但普遍呈现出乡村面貌持续改善、集体经济逐步发展、治理能力稳步提升的趋势。”此地的振兴秘诀,于走村串户间逐渐明朗。“部分村庄依托地理或产业优势,探索农文旅融合等新路径,展现出乡村振兴的落地图景。”调研团队每日整理复盘访谈内容,归纳数据,交流心得。
作为正定县的旗帜,塔元庄村从“传统农业村”蝶变为“现代富裕村”,给师生留下深刻印象。乡村振兴园中,“党建+产业+民生”的发展格局,电商、观光农业、康养休闲等业态交织,形成多元融合态势,成为农业现代化的缩影。智慧农场广泛应用气雾栽培、智能温控、无土种植等先进技术,科技赋能农业成果显著。数字农业、观光农业、康养中心等新兴业态涌现,现代农业依托科技力量、扎根生态环境,正逐步走进百姓的日常生活。“这座‘河北样板村’背后的制度创新与产业逻辑,让人深刻理解了乡村振兴的战略价值与现实路径。 ”
在“读万卷书”与“行万里路”的有机结合中,同学们对现代化农村建设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他们体验了温室大棚传统农事与现代技术融合,体会到粮食各环节的学问与艰辛,见证养殖基地高效养殖方式,了解现代农业机械对提升生产效率的关键作用。“这次调研不仅让同学们对农业发展与农村生活的认识变得更加真实具体,而且更培养了同学们运用专业视角分析问题的能力,探讨如何从财经角度参与乡村建设,以及如何让专业知识切实服务于乡村振兴。”带队老师分享道。
阡陌行记·南阳篇:
豫南沃野上的生态振兴之路
当盛夏的阳光洒落在伏牛山南麓,绿意涌动的豫西南平原上,千村调查南阳团队的师生们,正行走在乡村阡陌之间,倾听田野回响,触摸中原大地的温度。
“今年的收成怎么样?”“自然灾害对庄稼影响大不大?”师生们手持问卷,串村走访,倾听基层农民声音,记录乡村真实农情。他们细致了解当地农业生产现状、作物种植结构、农户家庭情况以及对乡村发展的看法。在一问一答之间,大家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农业不仅关乎种植收成,更关系到千家万户的生活与希望。“只有真正走近农民,倾听他们的声音,才能更好地理解‘三农’工作的意义。”一位队员这样说。
田埂边,调研队员俯身察看庄稼长势,记录土壤墒情,与村干部探讨抗灾减损对策,体悟农业脆弱性下农民的坚韧与智慧。在烈日下挥汗如雨,他们以脚步丈量土地,用心感知民情。“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不再是一句抽象的格言,而是双手与土地直接对话的深刻体悟。村委会大院里,同学们拿起苕帚,有条不紊地开展大扫除工作,展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和团队合作精神。
在药企负责人的带领下,师生们还参观了南阳的特色中药材种植基地,亲眼见证了从田间地头到车间生产线,再到市场销售的完整产业链条。这里,每一株药材都承载着农民的辛勤汗水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每一处加工环节都闪耀着科技创新的光芒。
通过实地调研,同学们深刻感受到南阳在推动农业现代化、产业振兴方面的积极探索和显著成效。他们纷纷表示,要将所见所闻所学转化为实际行动,用专业知识和青春力量为乡村振兴贡献自己的力量。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青春的旋律与乡土的脉动交相辉映,共同绘制出一幅幅乡村新画卷。
“我们读的不只是中国,更是中国的未来。”从学校走向广袤农村,从理论迈向田间地头,深入千家万户,躬身调研实践,触摸乡村脉搏跳动。每一次的调研,都是一次心灵的洗礼,让师生们更加坚定了服务“三农”、助力乡村振兴的信念。“千村调查”,不仅是一项实践活动,更是一份责任与担当,激励着每一位参与者不断前行,为乡村的明天贡献自己的青春与智慧。
策划|党委宣传部、学生工作处
来源|2025千村调查各团队
编辑|田大有 校对|烟文雪
审核|曹东勃、施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