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的急诊室,一对父母抱着个3岁面色苍白的孩子冲了进来,声音里满是哭腔和慌乱:“医生!医生!快看看我家孩子!他从下午开始吐,十几次了,现在连黄绿色的胆汁都吐出来了!”怀里的孩子蔫蔫地蜷缩着,嘴唇发干,眼窝微微凹陷,小手无力地捂着肚子。
医生一边查体,一边询问病史:“孩子今天都吃了什么?”“天太热了,中午吵着要吃冰淇淋,一口气吃了两根,又喝了汽水,下午又吃了冰西瓜,晚上就开始不对劲了,上吐下泻,喝水都吐。”听着这熟悉的“夏季剧本”,看着孩子痛苦的小脸,医生心里已经有了初步判断——这又是冷饮贪多惹的祸,急性胃肠炎找上门了!
每年的暑假,类似的场景总会在急诊科反复上演。孩子们享受假期的清凉放纵,却常常让娇嫩的肠胃承受“冰火两重天”的考验。冰柜里五颜六色的冰淇淋、冰箱里沁凉的西瓜汁、便利店冒着冷气的冰镇饮料,这些夏日“续命神器”,对孩子们来说,无疑是难以抗拒的甜蜜诱惑。然而,当“贪凉”遇上稚嫩的肠胃,欢乐的假期背后,一个隐形的健康“刺客——儿童胃肠炎,正悄然进入高发期。呕吐、腹泻、腹痛、脱水,这些儿童急性胃肠炎的典型症状,不仅让孩子遭罪,也让家长揪心。作为一名急诊科医生,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暑期高发的急性胃肠炎,特别是那些看似诱人却暗藏“陷阱”的冷饮,是如何一步步成为孩子肠胃健康的“甜蜜杀手”的。
孩子为什么很容易呕吐呢?
孩子急性胃肠炎时容易呕吐,这和他们消化系统的“先天特点”密切相关:
(1)他们胃容量小、位置比较水平,贲门(胃的入口)肌肉松弛,关闭功能弱;
(2)冰冷食物刺激胃肠黏膜,会让胃肠蠕动紊乱,甚至逆向收缩,加上贲门关不紧,食物就易喷出;
(3)而且孩子呕吐反射更敏感,胃肠道受刺激后,信号会快速传给大脑呕吐中枢,轻微炎症或痉挛都可能引发强烈呕吐。
像上述案例中的孩子短时间吃大量冷饮,刺激胃肠黏膜血管收缩,影响消化液分泌,食物滞留发酵,加剧胃部不适,导致呕吐加剧,甚至吐出胆汁——这正是胃肠道在持续强烈刺激下,发出的“紧急求救信号”。
孩子呕吐后,家长应该做些什么呢?
发现孩子呕吐,家长先保持冷静。
(1)立即让孩子禁食禁水半小时,给肠胃休息时间,避免刺激加重呕吐。让孩子侧卧或头偏一侧,防止呕吐物呛入气管;
(2)待呕吐缓解后,尝试用小勺或滴管缓慢喂少量温水或口服补液盐溶液,每次仅5-10毫升,间隔5-10分钟再喂,小量多次预防脱水;
(3)同时密切观察孩子的呕吐次数与性状、是否发热、精神状态(萎靡或烦躁)、有无口干、尿少、眼窝凹陷等脱水征兆;
(4)呕吐期间严格避免油腻、生冷、甜饮及奶制品。待呕吐完全停止数小时后,方可从极少量清淡流食(如米汤)开始逐步恢复饮食。
孩子急性胃肠炎在家出现什么症状,家长必须送医呢?
若孩子出现以下任一情况,建议立即就医:
(1)呕吐腹泻频繁且剧烈,持续数小时无缓解,甚至吐出黄绿色胆汁或带血丝/咖啡渣样物,腹泻物有黏胨脓血。
(2)出现明显脱水迹象,如超过6小时无尿或尿量极少且色深、哭时无泪、口唇干裂明显、眼窝或囟门凹陷、精神萎靡嗜睡或异常烦躁难安抚
(3)伴有持续高热(如超过38.5℃)或腹部剧痛不让触碰;呕吐呈喷射状
(4)或者孩子本身年龄小于6个月,呕吐腹泻等需更谨慎对待。
急性胃肠炎非小事,当出现这些危险信号时,及时送医是关键,以免延误诊治。
如何预防儿童暑期急性胃肠炎呢?
想要让孩子们远离急性胃肠炎的折磨,预防远比补救更重要。关键要把好“入口关”:
(1)冷饮并非绝对禁忌,但必须严控量和速度——幼儿每次吃冰淇淋不超过1/2根,大孩子也最好分次吃,小口慢咽,避免“冰炸弹”直击胃黏膜;
(2)避免冷热交替刺激(如刚吃完火锅猛灌冰饮料);冰箱取出的西瓜、酸奶等需放置回温10分钟再食用。
(3)卫生是底线:切瓜果刀具砧板生熟分开,勤洗手,不吃隔夜或保存不当的凉菜。
(4)增强肠胃抵抗力:日常饮食均衡,保证优质蛋白和膳食纤维摄入;
(5)充足睡眠,避免腹部着凉。
记住:孩子们的肠胃需要温柔呵护,科学防暑才能健康度夏!让孩子在清凉夏日里既能享受乐趣,又能守护好肠胃健康。
上海市儿童医院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撰文|急诊科 方圆主治医师 黄玉娟主任医师
编辑|严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