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环保高效地清洁并使清洁污水达到安全排放标准?
如何不使用过度包装与高能耗设备下给蔬果“续命”?
如何用环保易得材料创新传承千年墨艺?
如何用智慧和智能守护校园植物度夏……
这个暑假闵行区中学生开展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STEM+实践活动,用创新思维和动手实践解决生活难题!
暑假进行时,闵行区第六届“STEM+huì学习的力量”——跨学科STEM项目学习展评活动(中学组)之4V挑战活动,分别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闵行虹桥学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闵行永德学校、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中学、上海市七宝中学附属闵行金都实验中学开启,成为闵行学子一项特别的暑假作业。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真实情境下的项目挑战,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知识,设计创新方案解决现实问题,树立绿色发展理念与未来责任感。
真实挑战:把暑假作业变成“科幻大片”
没有化学清洁剂如何洗衣服?切开的西瓜半天就馊了怎么办?用环保墨可以创新传承古老文明的印记吗?高温暴雨频繁夏天,植物怎么过?
这些连成年人都头疼的难题,成了闵行区STEM 4V挑战的“守护任务”——
守本清源:用天然材料净化露营污水,自制水质检测仪
鲜活守味:给蔬果造“不插电冰箱”,天然涂层延缓腐烂
墨韵守艺:用植物自制环保墨汁,让文物“潮”出圈
本草守夏:给植物设计“智能度夏屋”,植物也吹空调
据闵行区教育学院中学两类课程教研员马丽敏介绍,“STEM+huì学习的力量”是闵行区STEM+项目课程的特色传统活动,今年已经是第六届,项目展评活动分为“智慧校园”与“STEM-4V挑战”两大主题。
前者鼓励学生主动发现校园中的真实问题和需求,借助设计思维工具和方法,应用掌握的开源硬件、物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技术,为改进和优化校园环境、校园管理、校园学习生活提出创新课题和解决方案;
后者分设四大情境任务,鼓励学生运用科学探究、工程设计和智能创造力完成挑战,激发行动力、创新力与使命感。
现场直击:创新方案对话生态难题
在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闵行永德学校启动仪式暨线下体验活动现场,学生们综合运用化学、物理、生物等学科知识,同时需考虑“户外便携性”“成本可控性”等现实因素,围绕三大递进式挑战展开实践:
学生们尝试运用活性炭、植物纤维等天然材料制作简易污水过滤装置;设计可拆卸的多层过滤式水净化系统,实现污水循环利用;结合pH值传感器与无线传输模块,实时检测并反馈水质数据……通过首轮实践发现问题、孵化创意,为后续的自主探究和进阶挑战打基础。
一名学生分享道:“当我们用传感器监测到净化后的水质达标时,才真正体会到科技如何为自然和人类生活保驾护航。”
作为“墨韵守艺”专场活动主办学校,华东师范大学附属闵行虹桥学校校长林文透露,跨学科教育能够打破学科界限,让学生在综合学习中更好地理解知识、运用知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通过不断优化课程体系与项目活动为学生提供了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成长,在创新中进步。
挑战赛第三场“鲜活守味”主题活动在上海市七宝中学附属闵行金都实验中学举行,学校党支部书记束涌特别期待学生在老师和专家的引领下,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发挥好团队合作的力量,碰撞出精彩纷呈的创新火花。
“本草守夏”主题活动的启动仪式搬到了真实农场,上海师范大学附属闵行第三中学的学生们通过实地探访、自然观察、实验探究等环节,在真实场景中开展探究,为后续挑战积累经验。农场的真实环境,让学生们更直观感受到植物所面临的挑战不仅限于高温,还有暴雨、台风、虫害、鸟啄……
“本次活动不仅是一场技术比拼,更是一堂生动的生态教育实践课,通过真实问题激发学生的行动力与使命感。当学生为守护一片湖、一颗草莓、一株植物、一滴墨汁去钻研时,当学生为了更高效便捷和人性化的校园出谋划策时,知识就活了。”上海市史坦默国际科学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王雪华透露,今年的活动以“探究(Investigate)、节约(Save)、生活(Live)、保护(Preserve)”为行动指南,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思维和工程技术解决环境问题。
“用科学家的精神去探究问题,用工程师的思维去解决问题——这是未来社会非常需要的能力。”上海市闵行区教育学院院长林唯鼓励中学生要勇于创新,敢于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她表示,这样的跨学科项目学习活动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具有重要意义,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未来社会的发展需求。
来源:第一教育 白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