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方便了!
每到一年毕业季,本市各级公共就业服务部门档案室都将接收大量毕业生档案入库。面对不断增加的档案数量,如何解决“入库难、查找慢、服务滞后”的档案管理难点,不断提升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质量,是各区公共就业服务部门思考的重点。
今年,长宁区对这道难题有了一个新的解题思路。年初,长宁区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将新建流动人员智能库房纳入局重点工作任务,对区内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模式进行再造升级——以物联网技术与AI机器人为核心,实现档案全流程信息化管理。并结合管理服务系统建设,创新地让档案服务从“纸间”跃上“指尖”,提升了群众档案办事便捷度。
让我们一起去看看,通过一系列的档案库房改造和管理系统建设,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智能库房,AI与机器人重塑档案管理新模式
走进长宁区就业促进中心智能化档案库房,传统密集架已被更高存储密度的智能化、自动化设备替代。这里不再是简单的存储空间,而是一个充满科技感的“档案智慧中枢”。
库房内每份档案袋上均嵌入RFID芯片,就如同档案专属的“电子身份证”。通过各类物联网感应设备校验,把档案日常的存放、调取、使用的全过程使用信息技术全部进行数字化,构建起一套标准化数据库管理体系。实时更新档案位置与状态,彻底告别手动翻找登记册的历史。
与以往的智能化库房仍需要人工拿取档案不同,两台方仓智能机器人穿梭于库房顶部,依据系统指令自动、高效地辅助完成档案出入库。它们不知疲倦,动作精准,保障档案安全的同时,大幅提升工作效率。
“以前拿几份档案,要在库房里走上几个来回,爬上爬下,档案架摇来摇去,真的效率不高。现在好了,系统里一点,机器人会进行自动取档,不仅准确而且效率提升太多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感慨道。
智能存取辅助设备在搬运档案箱
工作人员在使用扫码枪寻找档案
嵌入RFID芯片的电子标签档案袋
便民服务,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服务提质增效
聚焦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服务中的痛点难点,长宁区就业促进中心推行“流动人员人事档案服务”集成改革,依托功能强大的定制管理软件,实现高频档案服务事项在线办理。
通过档案库房管理软件与“随申办”服务平台的有效结合,对辖区居民提供更多样化的档案服务事项,节省了办事群众的时间,有效提升了对外服务质量和体验感。
“我是今年毕业的长宁户籍大学生,因为在外地读大学,毕业后档案需转回上海,学校要求提供上海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部门的调档函。我电话咨询的时候,这里的工作人员指导我进行了线上申请,很快就收到了电子版的调档函,真是太方便了!”应届毕业生小张分享了他的体验。
数据安全,信息管理体系全面提升
在管理信息安全方面,长宁区就业促进中心档案室构筑了“技术+制度”的双重防火墙。
硬件方面,库房配备了安全门和监控系统,对违规携带档案出入库的行为实时报警和抓拍;软件方面,数字化管理系统上线前经过相关测评,采用安全网关、算法加密传输,关键数据实施分段存储,每次档案使用均生成不可篡改的存证记录。工作人员在操作每份档案出入库前都需经过账号和人脸识别的二次认证,档案操作必须在指定的档案整理室内进行,并建立专人定期核查数据记录的工作机制。由此,多管齐下确保流动人员人事档案管理安全可靠。
人脸识别系统
安全门
从“纸质材料来回跑”到“电子数据云端走”,长宁区就业促进中心以信息化手段破解群众办事难题,打破了档案服务的时间和空间壁垒。据统计,线上办理近一月内已服务超600人次,办理成功率达到100%,实现了“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