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3岁的种菜能手陈阿伯反手一记“海底捞月”,引得围观村民一片叫好;对面20岁的村办企业技术员小张不甘示弱,连续暴冲弧圈球还以颜色;场边记分牌上,“樊家宅基队”“陈家大院联队”等带着浓浓乡土气息的队名格外醒目……日前,马陆镇首届六村乒乓球联谊赛在北管村市民健身中心举行,现场激战正酣。
创新赛制
乡乒“打”出浓浓人情味此次比赛创新采用“3+2”组队模式:每支队伍必须包含1名50岁以上村民、1名女队员,另3名队员年龄不限。来自北管村12岁的杨钰熙成为全场焦点,她与68岁的同村秦老伯组成“爷孙搭档”。尽管最终以2:3惜败止步八强,但这对组合的默契表现仍赢得现场观众的阵阵掌声。
“秦爷爷从小就一直特别疼我,能和他一起代表村里比赛,比拿冠军还开心!”杨钰熙赛后兴奋地说。
据悉,赛事从筹备到落地,由北管村、包桥村、樊家村、彭赵村、李家村、陈村村的村委会、村民自治组织共同推动完成。赛制设计上,组委会融合了苏超的积分理念:除比赛名次外,参赛家庭遵守村规民约、参与志愿服务均可加分。
“虽然比赛不设年龄、性别限制,但为了兼顾竞技性和趣味性,我们特别制定了让分规则。”组委会工作人员印希晨介绍,“具体来说,男选手对阵女选手时需让3分,成年选手对阵青少年选手需让5分。这样的设计既保证了比赛的公平性,又增加了悬念和看点。”
“办到我心坎上了!”56岁的参赛选手李女士兴奋地说,“以前村里办活动都是看表演,现在我们自己当主角,让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乡情。”
比赛结束,种粮大户梁老伯还向其他村民传授发球技巧。“通过比赛,我们6个村的交流明显多了。”他指着记分牌上的联队名称说,“就像我们‘稻香联队’的队员来自3个村,现在都成了好朋友。”据他透露,赛后已有村民自发组建跨村乒乓球交流群,定期沟通、切磋。
全市首家
健身从“将就”变“讲究”这场充满活力的村乒赛,正是北管村市民健身中心赋能乡村体育的生动写照。作为上海首家开在农村地区的市民健身中心,该中心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布局有长者运动健康之家、市民健身驿站、体质测试站,内设旱地冰壶、乒乓球、飞镖等多个活动室,有效填补村级专业体育设施的空白。运营一年多以来,累计人流量超3万人次,培育文体团队5支,村民健身由此实现了从“将就”变“讲究”的转变。
“以前觉得有地方运动就行,现在我们也讲究起来了。”村民张女士在椭圆机上边运动边说,“这里给每个人都建了健康档案,教练会根据我的体检报告定制运动方案。坚持半年多,不仅瘦了8斤,连肩周炎都好多了!”
“打了一辈子‘野球’,没想到老了反而成了‘专业选手’。”65岁的王老伯擦拭着心爱的球拍笑道,“中心还会有教练不定期来指导,现在我不光能参加比赛,还能教乡邻们。”
“专业”不等于“高冷”。收费方面,目前综合活动室均免费开放。位于二楼的共享市民健身驿站,安排了30多套健身设施,采取每小时1至3元不等的公益收费,按次结算。
据区体育部门介绍,嘉定目前建成15家市民健身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