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严格区分失信、失能被执行人强化信用修复典型案例,旨在强化区分“失信”与“失能”相关工作,持续提升失信惩戒工作的靶向性、精准度和便捷性,通过精准司法实践实现依法履职与服务大局、促进发展相统一。其中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推荐、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长宁区人民法院)编写的“江西某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某汽车有限公司、上海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执行案”成功入选。该案以被执行人法定代表人提供执行担保并限制其出境的方式,取代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措施,通过具体细致做工作,促成双方达成执行和解,推动案件办理取得了良好效果。
暂缓采取失信惩戒措施,助力高新科技企业健康成长
——江西某科技有限公司与上海某汽车有限公司、上海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执行案
基本案情
江西某科技有限公司申请执行上海某汽车有限公司、上海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买卖合同纠纷一案,长宁区人民法院于2024年7月11日立案执行,执行过程中,两被执行人表示,目前公司陷入融资困境,正在不断寻找融资途径,并向执行法官承诺,只要钱一到账就还款。其后两被执行人均未在承诺的付款时间节点履行还款义务。上述被执行人在该院还有多起作为被执行人的劳动仲裁案件。
执行法官还了解到,被执行人系上海市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如因其承诺履行而未履行的行为被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可能影响其正在进行的融资,进而影响后续执行进程。为了督促履行,同时也为了综合评估被执行人经营情况和发展前景,执行法官前往被执行人经营地进行实地调查,了解企业的核心技术及实力,核实相关融资合同,对企业进行综合评估。结合调查情况,执行法官认为企业存在暂时融资困难,尚有继续经营的可能,决定暂不对其采取失信惩戒措施,而是以被执行人法定代表人提供执行担保并限制其出境的方式,取代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措施,以此适当约束被执行人。后执行法官通过具体细致做工作,促成双方达成执行和解,2025年3月底,被执行人顺利获得融资后,主动支付了600余万元的执行款,本案执行完毕。多起劳动仲裁执行案件也得以顺利执行完毕。
典型意义
针对被执行人承诺履行而未及时履行的情形,需综合判断被执行人不履行的原因,系“失信”还是“失能”,不宜简单机械执法,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了之。本案中,长宁区人民法院针对创新能力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尚处于成长期的高新科技企业,在其暂时面临融资困难时,为避免企业正常生产经营和融资受到影响,决定暂不对其采取失信惩戒措施,而是采取执行担保、限制出境等对被执行人经营发展影响更小的执行措施,推动案件办理取得了良好效果,充分发挥了人民法院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积极作用。
来源丨最高人民法院、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上海市长宁区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门:执行局
责任编辑:蒋梦娴
编辑:左雨欣
声明丨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高院”公众号
▴ 点击上方卡片关注“上海高院”公众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