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静安 > 文章详情

比起“租户”,更像“家人”!静安这个党群服务站有点特别

转自:上海静安 2025-07-25 17:10:23

这个被称作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的地方,真能成为在大都市的落脚点吗?七月的上海,暑气蒸腾。外卖骑手小程拖着行李箱,站在静安区止园路621号联寓公寓门口,心里有些忐忑。

推开公寓大门,映入眼帘的不仅是窗明几净的公共空间,更有一抹鲜亮的红色——党群服务站的标识清晰可见。一位佩戴党员徽章的工作人员热情地迎上来:欢迎回家!先安顿下来,有任何需要随时找我们家委会小程没想到,的感觉,从入住的第一刻就悄然生根。

提前“安家”的红色堡垒

小程的安心感并非偶然。早在公寓建设之初,党建工作的“红色引擎”就提前介入。“不能让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们住进服务管理的‘空白地带’。”共和新路街道工作人员告诉记者,他们的策略是“党建抢跑”——公寓开放之日就是组织扎根之时,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党支部同步成立。

经验丰富的专职党群工作者带着联新卡”“知新包提前进驻组织关系转接、流动党员登记、入党申请咨询的窗口早已在党群服务站敞开。

这个2024年9月建成的“嵌入型”“港湾式”站点,与同时入驻的善居街区党支部形成“双支部一阵地”的零距离共融共建格局。站点同时作为街道善居综合网格主阵地以及“静邻暖流”流动党员之家,它不仅温暖着公寓里几百名住户,更像一块磁石,吸引着周边20余家新兴领域党组织和流动党员前来“充电”,思政教育、法律咨询、心理沙龙的资源在这里被精准“切配”,送到青年打工群体的心坎上。

“我的社区我做主”的青春脉动

公寓规划之初,共和新路街道联合管理方邀请百位青年“极客”参与方案设计。“我们最懂自己需要什么!”第一批入住的护理员小沈兴奋地说。于是,智慧门禁、共享厨房、健身房、阅览区、影视厅甚至迷你医务室和理发角,这些凝聚青年智慧的功能区从蓝图变成了现实,真正实现了“拎包即住,无忧生活”。

党群站点工作人员与公寓管理方定期碰头,排摸整理“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梳理20余项党群服务资源供给服务对象点单。

很快,“四季生活节”、公益电影放映、反诈专家进公寓讲座、便民理发日、社区医生义诊纷纷落地。今年初,在街道协调下,联寓社区长者食堂也飘出了饭香,不仅解决了大家“下班吃口热乎饭”的问题,优惠的价格还吸引了周边社区的老年居民。小小的公寓楼里,洋溢着跨越年龄的烟火气和人情味。

以前觉得租房子就是睡个觉,现在感觉真像住在一个迷你完整社区里,这里啥都不缺!

从“住客”到“家人”的角色蜕变

“变化是肉眼可见的。”联寓公寓负责人、党支部书记游寿林在监控室看着井然有序的公寓画面,深有感触。“以前管租客公寓,头疼的是流动性大、参与度低。现在,在街道党工委的穿针引线下,工会、妇联、团支部这些群团组织全进来了,像三股暖流激活了整个社区。”

区总工会的“服务职工综合体”落地,老字号展销、非遗体验让工友们有“家”的亲切感;区妇联的“新域芳华”妇女之家,成了保洁、护工说心里话、学新本领的“娘家”;团区委的青春公寓牌子一挂,那份《寓见·静安创建攻略》和《静夜乐群服务指南》就成了青年入住的宝典。

在“多格合一”工作推进中,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引进周边特色法治资源,逐渐成为多元参与城市网格化治理的根据地和实践地。

“青春公寓家委会”——住户代表、管理员、社区民警、卫生中心青年时常在“小新议事厅”共商共议;流动党员常晴晴积极加入新时代建设者管理者之家志愿者小分队,通过沟通调解和制定《室友公约》,成功化解了公寓住户间的作息纠纷;快递员、外卖员自发当起了“流动网格员”和“安全啄木鸟”,走街串巷时顺带就把社区安全隐患一一排查。

还有青年党员带头成立的“夜归服务队”,深夜晚归的住户,总能看到一盏特意留的灯。他们走出小门,为“大家庭”出力,从被管理者变成热心当家人,参与巡逻、调解、提金点子,而这种主人翁意识,就是党建引领下最宝贵的治理资源。

穿透壁垒,共筑理想家园

联寓公寓的故事是共和新路街道探索党建引领穿透式治理的一个生动切片,它清晰地勾勒出一条路径:党群关系在零距离的组织扎根和服务互动中日益紧密;人才服务在精准对接青年需求中彰显温度;社区治理在激发内生动力与多元参与中实现高效。

未来,共和新路街道会将新时代城市建设者之家的经验复制推广至更多新型居住社区,为青年人才和城市建设者们打造安心、舒心、有归属感的理想家,让红色引擎驱动速度,让超大城市治理的基石更加坚实。

记者:罗欣悦

编辑:徐悦琳

信息来源:共和新路街道采编基地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