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第一教育 > 文章详情

张人利:中国式STEM,“核心配方”要这样改……

转自:第一教育 2025-07-25 17:09:54

在上海市中心的一座校园里,屋顶花园的黄瓜架上,一根根碧绿的黄瓜顶着一朵朵黄色的小花,新鲜青翠。

这是上海市静安区教育学院附属学校(以下简称“静教院附校”)的屋顶花园,这些黄瓜则是学生们一门课的“作业”。而这门特殊的课,就是静教院附校独具特色的“TRIP课程”,现在,它又有了一个响当当的大名:中国式STEM!

什么是“中国式STEM”?它和原来的“STEM”有何异同?

第一教育专访了静教院附校原校长、上海市后“茶馆式”教学研究所所长张人利

STEM教育的本质是什么?

1

要谈“中国式STEM”,先要从STEM说起。

教育业内人士对于STEM这个词都不陌生,这四个字母分别代表科学(Science)、技术(Technology)、工程(Engineer)和数学(Mathematics),这四个字母组合在一起,强调的是通过跨学科一体化的教育方式,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STEM教育理念被引入中国后,迅速被教育界接受,教科文组织国际STEM教学研究所就落户在上海黄浦江畔。

张人利看来,在实际操作中,对于“STEM”的理解容易存在一个误区。因为“STEM”这几个字母分别是四个科目的首字母,所以很多人就自然而然地认为STEM教育就是搞这几门课程。

但事实上,STEM教育的本质有三点。

1、对科学教育的探索。STEM教育认为科学教育应该与其他课程统整实施。但具体是与哪些课程统整,需要研究。

2、提倡丰富教学方式。STEM教育要求实行主题、实践、研究、跨学科的教学方式。

3、变革现有评价方式。STEM教育不仅是一种量化的评价,更多的是过程性、表现性、描述性的评价。

中国式STEM,“配方”为什么要改

2

张人利认为,认识清楚了STEM教育的本质之后,再思考中国该进行怎样的STEM教育。

1、结合新时代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中国STEM教育要结合的第一个学科的不应该是数学,而应该是信息科技,是AI,“这是我们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

2、结合中国的课程体系来考虑,中国的数学学科是独立的系统教学(即使目前有部分跨学科教学),而且非常成功,要把数学学科全部拉出来与其它学科统整,不符合我国课程体系。

此外,中国的中小学课程体系中没有专门的工程课、技术课,但我们的科学课中有信息技术,劳动课中也涉及到很多工程、技术相关的内容。

3、结合中国的评价体系来看,我们的考试制度和很多国家不一样,所以中国的STEM教育在设计上也要考虑到这一点。

基于这三个考虑,张人利认为,中国的STEM教育中,“核心配方”要进行深度调整,把“数学”“工程”“技术”这三个学科都拿出去,只保留“科学”这个学科。

当然,除了科学之外,中国式STEM中还要加入一些“新配方”。

静教院附校拿出了STEM的“新配方”

3

张人利介绍说,静教院附校的“配方”有两大类。

第一类是“主要配方”,就是整门课程全部纳入STEM教育的“覆盖课程”,包括国家课程中的信息科技、劳动技术、科学、综合实践课四门学科和道德与法治中的“道德”部分,一共四门半国家课程进行课程统整实施。

学校十年磨一剑,组织了由多个学科老师组成的团队,严格遵循国家课程标准,把每一门学科的知识先条分缕析拆解完,然后纵横交错编制起来,“揉”进一个个项目中。

在学校的教学中,对这些学科全部进行课程统整:这些科目的课时都拿出来,全部打通,下午三节课连排,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深入研究,通过“主题式(theme)”“探究式(research)”“跨学科(interdiscipline)”和“实践式(practice)”的学习方式——也就是静教院附校独有的TRIP课程。

第二类是“涉及课程”,包括数学、物理、艺术等更多学科。这些学科主体部分是按照原来的分科课程学习,但在TRIP学习的过程中,也会涉及这些学科的部分知识。

比如屋顶花园的小黄瓜,就是一个需要多门学科整合的项目。孩子们自己种黄瓜,涉及劳动课中的农业劳动板块;黄瓜生长过程涉及科学课知识板块;黄瓜的攀缘架要搭建成什么形状,如何捆绑(小编发现,每株黄瓜的攀缘架都不一样),涉及力学知识;周末和假期要制作自动浇水机器,又涉及科学和信息技术中的传感器等相关知识……

类似的学习项目在静教院附校已经发展出几十个。全校每个学生每周都有1—3个下午沉浸在探究项目中,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方法和理念解决问题,在形成解释或创造产品的过程中,建构知识与技能、提升关键能力。

张人利反复强调,在静教院附校,这类课程已经实现了“全员、全面、全程”——全员,不是部分学生,而是全体学生;全面,不是某门课程中的部分内容,而是确定的综合课程全部内容;全程,不是几节课或某个单元,而是涉及中小学一到九年级、整个学年的全部学程。

后“茶馆式”教学和“中国式STEM”

两条腿走路

4

“配方”升级之后的“中国式STEM”还包括一个与此相配套的空间支持系统和数字化评价系统。

空间支持系统就是符合深度整合式学习需要的学习空间;评价系统则是静教院附校历时多年搭建起来的数字化评价系统,老师可以很方便地把所有研究项目放到平台上,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表现、研究过程、研究成果都清晰地呈现在上面。与原有的后“茶馆式”教育的相应数字化平台系统完全不同,却又互为补充。一个确保了学科学习的优质高效,一个促进了学科之间的深度统整。

张人利说,他把中国优秀教学成果,后“茶馆式”教学推向世界,《纽约时报》《读卖新闻》《联合早报》都有过报道,又将国外好的成果作本土化应用。

张人利无不自豪地介绍说,学校在轻负担的情况下,学业成绩遥遥领先,而且优势不断扩大。“中考题目越来越情境化,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这种变化对我们的学生非常有利,因为我们的学习过程就是情境化的。”

不仅如此,就连劳动技术考试静教院附校的孩子都表现优异。“有一次组织包饺子活动,我们参与活动的40个学生没有一个人包出来的饺子是一样的,每个人的饺子都各具特色、充满创意。”

2022年,静教院附校的“深度整合式教学:义务教育阶段课程统整实施新样态”研究荣获国家级基础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上海市市级教学成果特等奖;这次又要作为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向全国推广。

专家:别的学校也完全可以做到

5

从2018年以来,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崔允漷一直关注着静教院附校的教学实践。“中国式STEM”这个名字就是他赋予的。

对于“STEM”这个提法,崔允漷的观点是16个字:“认同理念,不造概念,创新实践,丰富观念”。也就是说,认同STEM教育的核心理念,不再制造各种内涵类似的新概念,在实践方面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创新,不断丰富教育观念。

在崔允漷看来,静教院附校团队的做法是对国家课程方案进行落地的优秀实践案例,是可以被其他学校借鉴的。这种做法创新了STEM教育的实践,丰富了STEM教育的理念。他建议学校将这一实践经验梳理并向国际教育界进行传播,发出中国声音。


文字:吴华

图片由学校提供

编辑:王佳依

校对:曹铒

责任编辑:吴华

转载此文请注明出处

关注“第一教育”

分享至朋友圈惊喜更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