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环境 > 文章详情

减污降碳|上海第二批减污降碳案例①:浦发・零碳绿谷清洁能源+产业融合“负碳”模式

转自:上海环境 2025-07-25 16:38:18

为积极推进多层次、多领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根据《上海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实施方案》(沪环气候〔2023〕12号)和《上海市生态环境局关于征集2025年度上海市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典型案例的通知》(沪环气候〔2025〕44号)的要求,经各单位自愿申报、综合评估和专家评审,择优选取了10个减污降碳协同增效优秀案例。

上海第二批减污降碳案例①

浦发零碳绿谷清洁能源+产业融合“负碳”模式

“浦发零碳绿谷”位于浦东新区曹路镇,占地约3450亩,作为浦东新区北部最大固废资源再生中心,园区以固废综合处置为核心支点,依托自身丰富的可再生能源要素,系统性拓展生物质发电、资源梯级利用、区域供热、智慧储能等清洁能源应用场景。通过技术创新、工艺优化、智慧管理及区域协同,构建覆盖能源生产、转化与消纳的全链条绿色产业体系。在逐步减少污染物排放和碳排放的同时,稳步提升资源循环利用效率,实现减污降碳协同推进的区域可持续发展范式,打造固体废物资源化再利用样板。

资源再生产品矩阵图

01

能源利用——“生物质发电+资源要素梯级利用”

浦发・零碳绿谷以绿色低碳理念为核心,构建高效循环利用体系。在能源转化方面,采用先进的焚烧设备将生活垃圾转化为高温蒸汽,驱动汽轮发电机组发电上网,同时利用汽轮机抽汽为园区各生产工艺设备供能。

园区还将低品位蒸汽充分利用,作为溴化锂制冷机组的驱动动力源,替代传统电制冷模式,通过吸收式制冷原理高效制取冷能,可全面覆盖生产车间、办公区域的夏季制冷需求,并满足生产工艺用冷标准。

溴化锂余热利用基本原理图

水资源循环利用方面,工艺废水经多级处理后,依据水质差异实现梯级利用,从而减少新鲜水的消耗。垃圾渗滤液及其他污水经厌氧发酵产生沼气,净化后接入沼气发电厂发电上网,实现废弃物向清洁能源的转化,践行零碳发展目标。

02

区域联动——“生物质蒸汽+区域供热”

园区充分发挥紧邻优势,利用焚烧厂生物质蒸汽集中供热替代原有分散式天然气锅炉供热模式,助力周边工业园区、污水处理厂联合协同降碳,打造绿色能源多元化高效利用的新型案例。项目总设计规模40t/h,年平均供热量为16万吨蒸汽,每年可减少1330万Nm³天然气的使用,可为区域贡献28081.4吨CO2减排量。

对外供热管道

03

功能重塑——“填埋场+光伏”

园区高效利用主厂房屋面、填埋场土地资源,提高“纵向空间”利用效率。上海市首个“填埋场+光伏”,以及有机质厂、建装厂厂房屋面光伏已相继投产。截至目前,园区“复合型光伏”装机容量已达9.32MWp,光伏绿电年减碳量为3957.1吨CO2

浦发·零碳绿谷园区分布及光伏安装情况

此外,园区创新实践“源网荷储”协同体系,打造渗滤液厂250kW/720kWh“光储一体”及智能微电网示范项目,将可控负荷、分布式新能源、新型储能等灵活性资源高效聚合、协调和优化,全面提升可再生能源消纳水平,最终实现市电削峰填谷与自产绿电最大消纳两大核心功能。

园区数字化平台

04

复合叠加——“可再生能源+车辆电动化”

作为固废末端处置中心,园区凭借特殊区位属性,积极探索多元化储、充、换电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浦东新区垃圾绿色收运体系试点示范项目。未来城市生活垃圾运输车辆可在垃圾末端处置中心实现充换电服务,通过一站式配套服务彻底消除电动环卫车辆续航“焦虑”。

园区车辆电动化

面向未来,浦发・零碳绿谷将持续深化“负碳”创新模式,进一步拓展清洁能源与产业融合的应用边界。通过迭代升级技术体系、完善区域协同机制,打造更具辐射力的绿色低碳发展样板,为上海乃至全国的减污降碳、产业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路径,为实现“3060”目标注入持久动能。

循环利用一体化示意图

供稿:市减污降碳中心


编辑:张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