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新华医院普外科团队凭借精湛的微创技术,成功为一名深受"巨脾"折磨半年的患者实施腹腔镜巨脾切除术,切除了一个体积惊人、长达30多厘米、重达8斤的病变脾脏。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食欲恢复,腹胀消失,体重有望回升,重获健康新生活。
腹胀如鼓半年暴瘦 腹腔一半竟被巨脾占据 患者王女生(化名)半年前开始发现自己的肚子逐渐隆起、越来越大,同时伴有严重的食欲不振、进食后腹胀明显,身体日渐虚弱,体重半年内急剧下降了20斤,慕名来到我院普外科寻求治疗。 新华医院普外科团队为患者进行了详尽的体格检查及影像学评估。结果令人震惊:王女士的脾脏发生了异常巨大的肿大,体积已扩张占据了腹腔近一半的空间!这颗"巨脾"将胃、肠道等邻近器官严重挤压,尤其是压迫了胃,这正是导致她吃不下饭、腹胀难忍的"罪魁祸首"。 同时,如此巨大的脾脏本身就消耗着身体的巨大能量,压迫腹腔脏器功能,巨大的破裂出血风险更如同身体内一颗随时可能引爆的"炸弹",手术刻不容缓。 “精兵强将”攻坚克难 微创手术巧除“定时炸弹” 考虑到患者身体状态及巨大脾脏的挑战,经过普外科团队审慎评估后,决定迎难而上,普外科主任医师王雪峰建议先进行脾动脉栓塞从而减少术中出血的风险,在主任医师赵铭宁的指导下,副主任医师张飞运用技术优势为其实施腹腔镜下巨脾切除术。 腹腔镜手术以其创伤小、视野放大清晰、术后恢复快的特点,在复杂手术中优势显著。 手术中,团队面临巨大脾脏难以显露、血管粗大易出血等复杂挑战。凭借丰富的腹腔镜经验及默契配合,团队小心翼翼地进行脾血管结扎、精细分离粘连组织、逐步离断韧带与血管,最终将这个堪称"庞然大物"、长达30多厘米、重达8斤的巨脾成功装入标本袋。整个手术过程流畅,出血量控制在理想范围,最大程度减少了手术创伤。 卸下重担焕新生 科普警示早发现 "感觉整个人一下子轻松了,肚子不胀了,呼吸都觉得顺畅了,好久没这么好过了!"术后仅一天,王女士就激动地表示。 更令人欣喜的是,随着巨脾这一“代谢黑洞”的消除,其胃肠功能迅速改善,她已可以正常进食,脸色也渐渐恢复红润,精神状态焕然一新。术后病理检查正进一步进行中,患者将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逐步康复。 科普时刻:了解"脾大"与"巨脾" 什么是脾大? 脾脏位于人体左上腹部,正常情况下肋缘下摸不到。当脾脏体积超过正常范围(一般在脾长径>13cm或厚度>6cm时可称脾大),即可诊断为脾大(Splenomegaly)。 它本身并非一种独立疾病,而是多种潜在疾病的一个重要信号。 导致脾大/巨脾的可能原因 ① 肝病相关(最常见): 肝硬化引起的门静脉高压是最常见的原因之一。 ② 血液系统疾病: 如慢性白血病(尤其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淋巴瘤、骨髓纤维化、地中海贫血等。 ③ 感染性疾病: 如慢性病毒性肝炎、EB病毒感染、疟疾、细菌性心内膜炎、结核等。 ④ 自身免疫性疾病: 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Felty综合征)等。 ⑤ 代谢性疾病/浸润性疾病: 如戈谢病、结节病、淀粉样变性等。 ⑥ 恶性肿瘤脾转移。 ⑦ 罕见的特发性巨脾(如本例,需排除其他病因)。 当脾脏巨大(巨脾)时 可能引起什么症状和危害? ·压迫症状(常见): 如同本例患者,巨大的脾脏会显著挤压胃、肠道等邻近器官,导致腹胀、早饱、食欲不振、进食困难、嗳气。压迫下腔静脉可能导致下肢肿胀。压迫膈肌甚至可能影响呼吸。 ·功能亢进(脾亢): 肿大的脾脏会过度破坏血细胞(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导致贫血、易感染、出血倾向(如牙龈出血、皮肤瘀斑)。 ·体能消耗: 巨大脾脏本身是一个巨大的"代谢负担",可导致乏力和显著的体重下降。 ·破裂风险显著增高: 巨大的脾脏质地常较脆弱,即使是轻微的腹部外伤(甚至可能无明显外伤史)都可能导致危及生命的大出血。这如同体内的一颗"炸弹"。 ·原发病相关症状: 引起脾大的基础疾病本身可能带来相应症状(如肝病表现、血液病表现、发热、感染表现等)。 新华医院普外科主任龚伟教授提醒 腹部进行性增大(尤其是左上腹明显隆起)、持续且加重的腹胀、饱腹感过早(吃一点就饱)、不明原因的食欲减退和体重显著下降(如半年内下降10斤以上),这都提示可能存在严重的腹腔内问题,脾大或巨脾是其中一种可能性。 务必及时到正规医院普外科就诊,进行必要的影像学检查(超声、CT等),查找病因。由肝硬化、血液病等因素导致的巨脾切除手术往往难度大、风险高,但如本例患者所示,及时、成功的手术切除能够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解除隐患,治疗效果立竿见影。新华医院普外科团队在腹腔镜复杂巨脾切除领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将持续为患者提供高质量的诊疗服务。
门诊预约请点击链接:普外科门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