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上5点20分,马路上还是空荡荡的。黄浦江畔,摩天高楼鳞次栉比的董家渡金融城,一群“女司机们”披着晨曦“浩浩荡荡”上路了。她们来自黄浦城发集团下属欣晨公司大桥班女子机扫组,领头的是她们的组长,出生于1997年的王建云。
王建云她们需要在早高峰来临前一个小时里,完成普扫作业。酷暑天气,即使是清晨,温度就已经很高了。因为驾驶机扫车的缘故,王建云还要戴着厚重的头盔,豆大的汗珠不时从脸上滑落,上衣、裤子很快就被汗水浸湿,紧紧“黏”在身上。但王建云知道,现在还远远没到最辛苦的时候。
机扫车的扫盘平稳地运转着。常常,王建云会想起5年前刚入职的情形。那时正值公司初创董家渡高端金融保洁示范区,希望在董家渡区块建立一个“彻底扔掉大扫帚,实现100%机械化”的示范区。此前从来没有碰过车的王建云,第一个报名加入机扫组:“我年轻,能学,也能吃苦,想着来这里锻炼锻炼挺好的。”
现在想起来,开头那段还是蛮难的。刚执行100%机械化的时候,大家都摸不着头脑。班里有同事提出异议:“扫地嘛,拿扫帚就行,开着车扫,能扫干净吗?”王建云心里也直打鼓,可是一想到能解决以前人力清扫速度慢、扬尘大的问题,坐在机扫车上的她又来了精神。
6点刚过,行道树的树叶纹丝不动。拐过毛家园路,有一位组员的机车出了状况,远远地打手势让王建云帮着看看。
故障很快排除了,王建云和组员击了击掌,身上湿透了的衣衫感觉又干了。想想时间过得真快,刚到机扫组时,她笑称自己是班长的“大弟子”,一有不懂的地方,就跑去向班长请教,休息时间也闲不下来,和班长一起开着机扫车、磨地机,一遍一遍踩点。董家渡路、毛家园路、外马路……每条道路都不一样,都有自己的“脾性”,得靠驾车人“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慢慢琢磨出门道。
王建云常常想,这世上哪有什么容易的工作呢?就拿女子机扫组来说,组里有机扫、机冲、磨地等多种型号的车辆。除了清扫吸尘的单机作业方式,王建云还带着姐妹们一次次做试验,逐渐研究出一套“五车联动”的多车作业方式——利用两辆冲水车在上下街沿开路,将垃圾冲至沟底,紧跟着由两辆机扫车清扫聚积在沟底的垃圾,最后一辆磨地机收尾,清理路面顽固污渍。五辆车交错组成立体化机械布阵,兼顾了上下街沿与沟底的顽固污渍,很好地利用了董家渡“宽街无闹市”的业态环境,实现路面“见本色”。
这会儿,机扫车慢慢驶上董家渡路,马路上来往的车辆和行人稍稍多了起来。过了这个路段,一小时的普扫作业就顺利收尾了,但王建云的工作还没有结束。
回到班组,作为组长的王建云又要承担起“导师”的角色。她带领的女子保洁组目前常驻成员6名,每季度流动成员3—4名,依托轮岗制实行“女司机养成计划”:从各班组抽调有驾驶天赋的女职工来到组里进行为期3个月的学习锻炼。王建云不仅要手把手教刚刚接触机械化作业机具的同事,还要像当年班长带她那样,带着新加入的成员“轧马路”。如今,公司女职工机械化操作率已从原来5%提高到了21%左右,王建云带领的女子保洁组也成了公司人才培育的一张“名片”。
临近中午,气温明显爬高了。看起来这又会是平淡寻常的一天,但真正的“烤验”还在后面。
下午3点不到,中午回家休息洗漱了一番的王建云又一次坐上机扫车。外面,骄阳似火,热浪扑面,董家渡的柏油路被炙烤得发烫。还没戴上头盔,汗珠已经顺着王建云的脸颊、脖颈滴下。
“这不算啥。”乘着出工前的间隙,王建云抓紧跟记者聊了聊,“当初我是2月份入行的,到了那年7月,天一下子热了,因为从来没有在户外工作过,感觉自己一下就中暑了,喝了一瓶冰水才缓过来。一开始也犹豫过要不要坚持下去,但干着干着就习惯了。而且每当高温天公司都会启动‘避高温作业模式’,现在的作业条件比那时要好很多了。”
机扫车的发动机运转起来,女司机们顶着烈日上路了。在她们身后,记者打开了手上的材料:“作业‘又快又好’的女子保洁组的负责区块已经占到了董家渡高端金融保洁示范区的60%以上,相比同行机扫率85%、机冲率90%的平均数据,董家渡示范区已经实现了机扫、机冲双双100%的成绩。”
记者 / 刘艺
编辑 / 樊陆佳
图片 / 受访者提供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黄浦官方微信
1. 黄浦这俩小区,为何合并成“新小区”?
2. 政协委员风采录⑥|杨之立——助力打造 “书香政协” 的文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