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博物馆 > 文章详情

沉浸式导览丨觅见山水的宁静

转自:上海博物馆 2025-07-25 12:54:40

沉浸式系列导览旨在以所见为出发点,以声音为引擎,扩展文物带给观众的感受,从而打开感知展品的多样化维度。

在第一期“听见青铜的声音(点击进入)”中,我们专注于倾听青铜纹饰和造型所体现出的“白噪音”;在第二期“遇见塑像的微笑(点击进入)”中,我们与雕塑馆中面带微笑的人像对视,体会了笑容背后那份跨越时间的情谊。本期导览,我们将聚焦于中国古代绘画,将若干画作串联为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邀你循着古画笔墨,沉醉于超然物外的山水之中,进入自然而然的心流状态。

在艺术体验中,“心流”是一种全然沉浸的精神状态。当感官与作品深度交融时,个体将忘却时间流逝,身心能量自如运转,进入物我两忘的和谐之境。到达“心流”之境需要专注投入一项令人感到愉悦的活动中,同时调动自己的情绪与身体,这不仅能净化日常焦虑,更能唤醒内在的疗愈力量。

本期导览精选四幅宋至清名作,构建一条顺流而下的泛舟之旅,邀你卧游山水美景。山水画中的“卧游”传统,是古人神游天地的诗意方式,本质是通过感官引导的精神漫游。画家以留白构建虚空,以边角暗示无限,将山峦流水转化为体验性的心理场域。当凝神于画卷的笔墨韵律时,现实空间的边界逐渐消融——仿佛化身飞鸟掠过湖面,或成为一棵轻轻摇曳的柳树。这种跨越时空的代入感,使大脑从日常逻辑切换至意象思维,自然进入专注状态。

在畅游风景的同时,听觉导览也加入了呼吸冥想指引,强化“心流”体验的沉浸感。通过气息的循环,同步身心节律,从而融入山水风景的韵律中,如同画中的水波一般荡开杂念。在风声、流水、虫鸣等自然白噪音共同构成的冥想声场中,你能放缓节奏,让呼吸的生理调节与卧游的感官沉浸同频共振,调动情绪与身体,激发治愈能量。

此刻,请顺着笔墨慢慢呼吸,您将沐浴于千年的月光,收获一份安宁。在听觉与视觉的联想体验中,暂时放下日常思绪,允许自己跟随声音的流动,在一呼一吸之间,抵达“心流”之境。通过感官的、联想的与分析的三重“聆听”,逐步从现实抽离,最终抵达身心深度放松的助眠之境,在自然乐声与山水清色的交融中,开启一段治愈心灵的旅程漫游。

南宋 马麟 楼台夜月图纨扇页 

南宋 马麟 楼台夜月图纨扇页

上海博物馆藏

“周围的空气夹杂着露水与草木气息,这让你感到舒展而从容。你不禁开始主动地去感受这种气息:深深地吸一口气——让清新空濛的气息流入你的身体——然后慢慢地呼气;再深吸一口气——感到自己也变得清静、舒服——慢慢地呼气;再深吸一口气——你正在渐渐地融入这山间夜色——慢慢地呼气,享受这个夜晚的清新、幽静;吸气,呼气;吸气,呼气。你闭着眼睛,就可以听到窗外的柳叶,可以沐浴淡淡的月光。在月亮之下,还有山脉的剪影温润地延展开,你能想象到它的温厚,想象到它的迷离,想象到毛笔的一勾一抹,水墨淋漓,笔墨清润……

在这个静谧温柔的月夜里,你轻轻起身,推开窗,思绪随着月影飘摇,(微风的声音)渐渐又沉睡过去。直到和煦的阳光将你叫醒,你才慢慢睁开眼,发现自己竟随着前夜的酣梦来到了另一处亲切的秀丽山水之中(流水声,风吹动树叶的声音)。”

主旨阐释:南宋画家马麟的《楼台月夜图页》,是一幅邀你共游的月下山水图。此画承袭马远、夏圭“边角构图”之精髓——远山仅露一角,楼台半掩于柳影,大片的留白似雾气氤氲……寂寥的笔法,勾勒出山中夜色的清冷与幽邃。而这份孤寂之下,又暗藏着一份温柔和禅意。作为本期开篇,希望你在这幅画中让身体安放,让心灵沉静,从这里开启一段在历代山水之间半梦半醒、朦胧空幻的游历。

元 钱选 浮玉山居图卷 

元 钱选 浮玉山居图卷

上海博物馆藏

“缓缓推开门,你透过层层树林的掩映向远山眺望,只见云雾缭绕、山谷幽深,山石缀着草木,好似飘着花青淡彩的翡翠。怔怔然欣赏片刻,你又往庭中走了几步,深深呼吸,泥土的气息扑鼻而来,你抬起头,看见落了叶的树枝高高地映在淡青的天上,仿佛瓷上的冰纹。这心旷神怡的场景使你不禁唱起歌来,悠扬温润的吴语飘在空气里,你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享受山间清晨,这时候的气氛是那样的温馨闲适……

天色尚早,你回房中拿来一个竹椅,放松地坐下,想在这个如梦似幻般的美景中继续打个盹,被太阳暖暖地照着,你渐渐地感到一阵困意,慢慢闭上了眼睛。”

主旨阐释:你的梦境随着月影逐渐朦胧,直到和煦的阳光将你叫醒,你发现自己竟随着前夜的酣梦来到了另一处亲切的秀丽山水之中。《浮玉山居图卷》是宋末元初画家“吴兴八俊”之一钱选的作品,主要描绘了他在家乡霅川浮玉隐居闲逸的图景。作为“士夫画”的典型代表人物,钱选不拘一格,在创作这幅画时顺从内心而不仅仅依靠技巧规矩。山居图卷中山石以细笔绘成,略施淡墨渲染;树木施以花青淡彩,清雅秀丽,独具古韵。

明 陆治 元夜燕集图卷

明 陆治 元夜燕集图卷

上海博物馆藏

“(一段觥筹交错声、乐声与模糊的人声)不知过了多久,一座极美极美的苏式园林慢慢变得清晰,现在是明嘉靖丁未年的上元夜,你是文征明庭院中的一棵柳树。夜晚的熏风簌簌地拂弄着你光洁的柳条,(风声),院中错落的松竹在风起时给予你回应(树叶沙沙声),风轻盈地流过太湖石的孔洞时叩出古老的回响(风声),土壤里不时有蚯蚓和蝼蛄在你错综复杂的根系中穿梭(虫钻泥土音),这些微不足道的扰动编织成你在院中的大部分夜晚。

而今夜,上元夜,似乎有些不同寻常。你看见原本应被纯粹的黑笼罩的亭轩门窗洞开,昏黄的烛火隐隐照亮了你的身体(烛火燃烧声),宾客三三两两地沿着石径进入明堂(足音+模糊的交谈),堂中着水蓝色上衣的模糊人影似乎是你的主人,文徵明。两位小童端着酒盏往返于回廊间,青石铺作的小径响起足音(足音)。借着朦胧洒泄的月光,你看见石径那头又出现一抹朱红的身影慢慢走近,你莫名地感到有些熟悉。

尽管你的寿数要远远长于今夜在场的几位才子,但总有一天你也会离开这方令人安心的庭院,离开永远纯洁的月光和这片厚重的土地。但你不知道的是,那位写写画画的男子名叫陆治,他创作的那副《元夜宴集图》的画上有你的身影,而这幅画经历了497年的风风雨雨和无数的因缘,让你拥有了与后世的人们邂逅的机会。同样的,他们的故事和那一夜的欢愉也依然在画中活色生香。”

主旨阐释:在明代画家陆治的作品《元夜燕集图卷》中,你化身为了文徵明庭院中的一棵柳树,见证陆治于嘉靖二十六年丁未年(1547)元旦赴文徵明住所参加集会的经历。庭院中簌簌的风声、隐约的谈笑声夹杂着推杯换盏的脆响,给你留下了深刻印象。你徜徉在温柔婉转的乐声和鸟叫虫鸣的环绕中,享受着一个祥和温暖的夜晚。

清 吴历 湖天春色图轴

清 吴历 湖天春色图轴

上海博物馆藏

你在惬意中慢慢睁开眼……正想伸个懒腰,却发现自己在轻抖翅膀……脚下传来一阵松软的触感,微风携着清甜的花香拂过你的羽毛,阳光轻柔而温暖,把整只鸟都晒得蓬蓬的。你在初春的江南湖畔堤岸边自由自在地踱步,小小的蓝色野花成片成片地盛开在茵茵绿草之间,几只燕雀在嫩绿的枝梢嬉闹……你感觉一道目光正柔和地注视着你,那人是创作出这幅美景的吴历,而你正在他的笔墨世界中自由地呼吸、展翅。树木的一枝一桠,水面的一浪一波,是他沉着细腻的用笔;青绿相间的堤岸,渺远淡然的群山,是他清润淡雅的皴染……

你的小舟就这样顺流而下,随着日升月落,从夜晚到清晨。熟悉的景色缓缓后移。宋代的楼台夜月,元代的浮玉山居,明代的元夜宴集,清代的湖天春色,其中的人、事、物都渐渐变得朦胧模糊。时代变迁,景物不断变幻,但那些山水和夜晚,都仿佛永恒地,延伸到了现在的你所处的这个时刻。今夜,在你的梦乡里,你的小舟,会驶向何处呢……”

主旨阐释:你意识到自己刚刚仿佛化身为树,享受了一个文人雅集的轻松时光。而后身体和大脑慢慢地放松下来,不知不觉进入了梦乡,再睁开眼,你已置身于清代著名画家吴历的《湖天春色图》中。你化身为鸟,掠过枝头,欣赏着如墨色般清润淡雅的渺远山景,望见水面的一浪一波,也能细嗅绿草的清新气息,感受拂面的春风。

上海博物馆东馆“中国历代绘画馆”不定期轮换展品,展出作品以展览现场为准。亲爱的观众不妨将本辑沉浸式导赏当作一期播客节目来收听,在中国山水画的超验意境中,体验冥想、关注呼吸,或许还有助眠功效。

本期“沉浸式导览”

上海博物馆教育部×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文稿&音频:陆婧懿 张乐 陈诗雨 陈鹤铭 周宓

指导教师:孔达 复旦大学文物与博物馆学系 副教授

学术支持:孙丹妍 上海博物馆书画研究部 副研究馆员

编辑:顾婧、曹媛、杨烨旻

供稿丨教育部

初审丨石维尘

终审丨汤世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