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环境 > 文章详情

抄作业!汛期隐患排查要盯紧这些点位

转自:上海环境 2025-07-25 12:11:24

随着全国多地进入汛期,持续强降雨和洪涝灾害频发,生态环境风险隐患日益凸显。极端天气下,初期雨水污染、危险化学品泄漏、应急响应失灵等问题,极易引发环境突发事件,威胁公众健康与生态安全。为此,本期聚焦汛期环境隐患排查的核心策略,助力各地筑牢防线、防患未然。

汛期生态环境隐患排查重在“五盯”

范士纯

随着汛期来临,生态环境风险也随之加大。笔者在组织企业开展汛前生态环境隐患排查时发现,部分企业在落实《企业突发环境事件隐患排查和治理工作指南》过程中,存在不容忽视的问题。比如,有的企业排查时依表勾选,敷衍了事,有的企业雨季初期雨水收集系统失效,有的企业以消防演练替代环境应急演练等。要有效抓好汛期生态环境隐患排查,笔者认为,关键在于落实“五盯”。

一盯初期雨水收集。初期雨水冲刷厂区、道路、堆场,携带大量污染物,是汛期水环境污染的“元凶”。生态环境隐患排查必须紧盯企业初期雨水收集系统是否完善并有效运行,尤其是企业的截流沟、收集池是否通畅无阻、容量充足,切换阀门是否灵敏可靠等。只有确保初期雨水“收得进、存得住、能处理”,才能斩断污染物随雨水外排的污染链条。

二盯一级防控设施。一级防控设施是遏制泄漏污染物扩散的头道防线,开展隐患排查需聚焦其完备性与有效性。重点检查危险化学品储罐围堰、事故应急池是否坚固完好、容积是否合规,有毒有害物质仓库防渗措施是否规范合理,生产装置区导流沟渠是否畅通等。必须确保相关设施在突发事件发生时能有效拦截污染物,为应急处置赢得时间。

三盯应急物资储备。再完善的预案,如果缺乏充足适用的应急物资支撑,亦如无米之炊。隐患排查务必细查物资储备,包括堵漏器材、吸油毡、围油栏、应急监测设备等是否品类齐全、数量充足且性能良好,关键物资是否就近存放、便于紧急取用,是否建立定期检查维护及紧急补充机制等。应急物资必须做到“宁可备而不用,决不可用而无备”。

四盯实战应急演练。应急演练若止于“演”而非“练”,则会流于形式。隐患排查必须深究演练实效,关注演练是否真正聚焦企业自身重大环境风险源设计情景,是否模拟暴雨、断电等极端恶劣条件,参演人员是否清楚自身的职责并能熟练操作设备,指挥协调是否顺畅高效。唯有贴近实战的演练,才能暴露短板、锤炼能力,有效提升突发环境事件应对水平。

五盯排查问题整改。隐患排查必须狠抓整改闭环,其核心要义在于对发现的隐患是否建立了清晰台账,是否制定了科学方案、明确了责任与时限,整改过程是否严格监督,整改结果是否做到了严格验收销号。必须坚决杜绝“查而不改、改不到位”现象,确保每一个隐患都得到有效整改,形成严密的管理闭环。

未雨绸缪强化汛期环境风险隐患排查

魏新军

近期,全国多地发生持续强降雨,一些地方还出现了洪涝灾害,在给广大人民群众带来重大生命财产损失的同时,也给生态环境带来了影响。目前正值汛期,各地应高度重视防范极端天气条件下的环境污染风险。

未雨绸缪是预防生态环境损害事件发生的重要策略。在布局建设垃圾填埋场、尾矿库、固体废物堆场等环境敏感场所时,应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极端天气和潜在自然灾害的不利影响,最大限度减轻暴雨、地震、泥石流等强灾害对生态环境的冲击。比如,在河道一定范围之内、地势低洼处,不建议布局污水处理厂;在背靠山体、地质稳定性较差的区域不宜批准建设油库、危险废物库和大宗固废堆存场所等。

加强汛期环境安全排查有助于显著降低风险水平。笔者凭借多年应急工作经验,深感任何事故都先有苗头,如果发现早、动手快、措施实,就会显著降低事故发生几率。在极端天气可能出现之前,开展全面彻底的生态环境安全大排查十分必要。

一方面,要从面上认真查找,做好防范和加固工作。比如,针对河流沿岸、山体周边、道路两侧、化工园区等区域,要准确识别潜在的环境风险并及时整改。另一方面,要从点上精准查找,扎实开展防治工作,并完善应急预案,做好应急准备。比如,聚焦重点化工企业、尾矿库、危险废物集中场所、煤矸石与粉煤灰堆场、污水处理厂、规模化畜禽养殖场,以及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等,要邀请有经验的专家集中诊断生态环境风险,开出治理药方,压实各方责任,督促整改到位。

防范极端天气条件下的环境污染风险是件大事情,容不得有半点松懈,必须抓紧抓实抓好。陕西每年在汛期来临之前和主汛期间,都要开展上下贯通、覆盖全面的生态环境风险隐患大排查行动。在此基础上,省内各市还会根据本地区极端天气致害类型与自身环境风险特征,组织开展针对性更强的专项排查整治。

例如,陕北地区针对油气生产、煤炭开采、大型化工企业,开展暴雨、强风状态下的环境风险排查。而陕南地区则重点围绕暴雨和持续雨情条件下,南水北调中线供水水源沿线、尾矿库、危化品运输通道等开展专项风险排查行动。经过持续的排查整治,有效消除了不少潜在环境风险隐患,进一步提高环境安全保障水平。

来源:中国环境


编辑:张玉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