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科协 > 文章详情

分营速递:科学探索不停歇,实践体验获新知|2025科学营

转自:上海科协 2025-07-25 11:28:54

复旦大学分营

7月23日上午,复旦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李辉老师为营员们带来讲座《从人类表型组看中医底层逻辑》。

李老师以跨学科视角串联7.4万年前火山灾难、人体微观分子机制与中医千年实践智慧。“表型组”——即“除基因外人体所有可观测特征总和”,涵盖分子、细胞、器官、整体状态甚至情绪行为。通过表型组学,可打通分子代谢与整体健康关联,为中医理论寻找物质基础。

讲座解读经络、六艺、用药等核心概念,指出真正中医养生须“看经络、辨寒热、配君臣”,构建系统关联的学术体系,为中医现代化奠定理论基础,以科学逻辑阐释传统智慧。

下午,营员们依次参观VR实验室、加速器实验室和电子束离子阱实验室。

在元·创中心VR实验室,大家戴上设备,“化身宇航员俯瞰地球”“成为工程师深入核设施”,沉浸式体验让科学直观震撼。

在现代物理研究所,营员们近距离观察9SDH-2串列加速器与电子束离子阱装置,聆听实验人员深入浅出讲解,感受复旦核科学与技术实力,直观认识科研过程与方法。

行程尾声的科普讲座回顾复旦建校历史、卓越成就,生动介绍宿舍、自习室、食堂及缤纷社团活动,展现多彩校园生活。

晚上,140名同学迎来科学营首次动手实践。卢璟瑶学姐先讲解手摇发电机与太阳能小车原理——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与光电效应,用大学物理视角拓展高中知识维度。随后示范制作流程并提示要点。

同学们或独自钻研,或小声交流,经反复试错与调整,小车在手摇发电机驱动下成功前进,现场欢呼雀跃。有同学惊喜发现手摇发电可给手机充电,瞬间解决“无充电宝”难题。

此次实践中,同学们不仅体验成功喜悦,更学会面对失败不浮躁、不消极。愿今后遭遇挫折时,亦能以爱与勇气为人生“发电”!

上海交通大学分营

7月24日一早,交大分营的营员们满怀期待地来到上海交通大学学生创新中心,开启了科技动手训练的一天。在专业老师的细致讲解和耐心指导下,大家全情投入到各类富有挑战性的实践项目中。课堂上,营员们专注聆听、认真记录,积极提问,不断探索知识的边界;实践中,他们动手操作、不断尝试,遇到困难不气馁,在反复调试中收获成长。

在数控车教室,营员们跟随老师讲解,迅速进行精密计算;在VEX机器人体验中,大家认真调试CAD程序、调试指令,控制机器人完成设定任务;在3D打印区,营员们通过建模软件进行设计,将创意转化为实体,感受科技带来的无限可能;在无人机教室内,营员们分工协作,逐步组装出航模;焊接教室中,营员们逐一将零部件焊接成实用的收音机;在精密铸造体验中,大家亲自动手制作蜡模,浇筑、打磨并抛光,最终完成了属于自己的“定制戒指”。在老师们的引导下,同学们不断尝试,最终顺利完成了各项任务。

稍作休整后,营员们又投入到结营晚会节目的紧张排练中。在带队志愿者的组织下,大家热情高涨,集思广益,结合自身特长认真编排节目。晚会节目包含说书、歌曲串烧、云南特色舞蹈等精彩演出。营员们用心准备,希望为这段意义非凡的科学营之旅画上完美的句号。

华东师范大学分营

7月23日,华东师大分营的探究性实践活动全面展开。地理、化学、生物、环境四个学科小组同步推进,营员们在理论学习与动手实践中深入探索科学奥秘,收获满满。

地理科学组:光谱探秘,解码地物特征

地理科学组的营员们在刘朝顺、陈圆圆、陈俊逸等老师的带领下,开启了 “谱绘光谱画卷,开启时空探秘” 的实践之旅。

上午,营员们首先来到实验 C 楼 522 的 “智慧地理创新实验室”。在这里,大家沉浸式体验了 3D 地震模拟,通过 VR 平台动态解析地质图,直观感受高光谱遥感技术的魅力。老师详细介绍了地理科学学院及智慧实验平台的情况,并带领营员们了解了地理科学的主要应用与进展,为后续实践奠定理论基础,最后师生合影留念。

下午,活动转移至河口楼 B318。老师先讲解了典型地物光谱特征,随后带领营员们前往校园开展实地测量。大家分组使用ASD 光谱仪,对植被、水体、土壤等样本进行光谱扫描,实时生成了各具特色的 “波浪 / 悬崖 / 丘陵” 光谱曲线。测量过程中,营员们发现了叶片背面散射干扰等异常数据,通过优化探头角度与测量次数,有效减小了干扰,还成功验证了植被 “双峰一谷” 的特征,将高中知识与实践巧妙结合,深刻体会到从光谱纳米级跃动中解码生态规律的乐趣。

化学组:振荡实验,感受化学魅力

化学组的活动在闵行校区实验 D 楼有序进行,王清江、陈波、张帆、陈启明等老师全程指导,带领营员们 “探索物质奥秘,感受化学魅力”。

上午,王清江教授首先对化学实践工作站进行了全面细致的介绍,清晰梳理了未来两日的活动脉络,让营员们精准把握后续行程。随后,陈启明教授以 “化学的未来” 为主题与营员们展开深度交流,讲解中融入了碳中和等前沿领域内容,同时针对下午的实验,详细阐释了操作要点与安全规范,为实践环节筑牢基础。

下午,营员们在实验 D 楼的科普基地分成小组,在学长学姐的指导下开展 “化学振荡的影响因素与时间控制探究” 实验。大家严格按照实验方案操作,精准配置化学试剂,细致观察溶液颜色的周期性变化,并尝试调整实验方案以控制颜色变化节奏。营员们操作严谨规范,将理论知识灵活运用到实践中,亲身领略到化学学科的独特魅力。

环境科学组:水质调查,践行环保探究

环境组围绕 “爱自然、爱探究、爱环境” 的主题,开展了 “城市河流水环境调查及水质分析评价” 实践活动,崔玉雪、谭珊珊、孔丽萍、许柏英等老师提供专业指导。

上午,营员们在实验 C 楼 411 室参加主题讲授活动。谭珊珊老师介绍了活动安排和注意事项,并全面介绍了生态与环境科学学院的历史、组成、学科实力等情况。张颖老师带来 “环境毒理学那些事儿” 科普报告,从毒理学与生活的关系、发展历史到研究步骤进行了生动讲解。崔玉雪老师则详细介绍了城市河流水环境质量调查与评价方法,包括调查方案制定、基本水质监测项目和地表水环境质量评价等内容,为实践活动做好铺垫。

下午,营员们在老师和志愿者的带领下来到樱桃河畔。各小组分工合作,领取便携式水质测定仪后,顺利完成了河水采样、现场水质指标(水温、电导率、pH、溶解氧等)测定以及浮游生物采集工作。随后,大家回到实验 C 楼 413 室,利用显微镜观察水体中浮游生物的种类,并进行记录汇总,为后续的水质分析评价和成果汇报做准备。

生命科学组:生理探究,感悟生命奥秘

生命科学组以 “探究人体及动物生理奥秘” 为主题,在江文正、高良才等老师的指导下开展实践活动。

上午,江文正教授在生科楼 534 报告厅带来 “生命科学进展讲座”,从历史脉络(梳理从显微镜发明到孟德尔遗传定律等里程碑式突破)、前沿进展(阐释基因编辑、单细胞测序等现代生物技术突破)、应用转化(举例说明合成生物学在医学等领域的应用)三个维度,带营员们走近生命科学。

营员们还分组参观了生命医学研究所,了解前沿的生命医学研究设备与环境。10:45-11:30,大家来到生物博物馆,讲解员细致讲解了鸟类、昆虫、兽类的标本,重点介绍了镇馆之宝鸭嘴兽的标本,让营员们近距离感受生物多样性的奇妙。

下午,营员们在实验 B 楼 303 开展探究实验。实验前,高良才教授特别强调了实验的注意事项并对实验进行了详细讲解。在老师和研究生团队的指导下,营员们分组完成了悬尾实验、旷场实验等动物认知行为观察实验,通过亲自动手操作,了解生命规律,树立珍爱生命的意识,掌握了常用的生命科学研究方法。

名家讲坛:解码智能奥秘

夜幕降临,一场精彩的名家讲坛为一天的活动画上圆满句号。在闵行校区二教 123,华东师范大学脑科学与教育创新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林龙年教授带来 “解码智能 —— 大脑智能与人工智能” 主题讲座。林教授围绕大脑认知功能的研究进展、前沿技术,以及人工智能的原理、与大脑智能的异同展开讲解,带领营员们走进脑科学与人工智能的奇妙世界。讲座中,营员们积极互动、踊跃提问,现场科学气氛浓厚。

来源:上海青少年科技服务创新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