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园到底是什么?是城市相册里的风景,还是居民生活里的标点?是推窗见绿的居民提着菜篮穿过街角公园,还是夜归人深夜在草坪上数星星?答案藏在这些日常的瞬间里。
上海的城市公园,经历了一个从收费到免费,从白天开放到延时开放,然后再到现在的24小时开放的过程。公园为市民提供的功能服务越来越多。对比十年前,那时的公园更像精致的盆景,围栏隔着风景;现在的公园拆了墙,草坪连着人行道,帐篷挨着长椅,连宠物都有了专属的奔跑区。
截至2025年6月底,上海522座城市公园中已有398座实现了24小时开放,占城市公园总数的76.25%。但数字背后更动人的,是公园功能的蜕变。
闵行文化公园的大草坪是帐篷爱好者的乐园,但帐篷的地钉、卡式炉的火星、风筝线的隐患,都是24小时开放出的题。划分帐篷区、竖告示牌、联合社区巡逻……这些不同的解法都是管理者对不同人群不同需求的深深思考。
而世纪公园,夜色成了新的挑战。夜间10点后调暗的单侧路灯,是为了不打扰周边居民;AI大屏上闪烁的蓝点,标记着每片区域的人流密度;甚至无人机飞过树梢的光影,都藏着“既安全又安静”的考量。还有机器人“开开”,它会提醒“请牵好宠物”,也会回答“卫生间往哪走”,科技成了管理的帮手。但更珍贵的,最好的管理是不用管理,靠的是大家心里的那根线。
夕阳把人们的影子拉得很长,老人教孩子认植物,年轻人对着晚霞直播,保洁师傅默默收走散落的垃圾。所谓的“挑战”,其实是城市与人互相适应的过程。公园学着包容多样的需求,我们学着珍惜这份包容。24小时开放的不只是公园的门,更是城市的温度。当我们每个人都把公园当成“家”,守护它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事。
在上海,把日子过成游园记,是我们共同的期待。
《阿拉看绿容:日夜游园》
7月26日20:30
都市频道播出
看看新闻、看东方APP
同步播出
素材来源:真实传媒
徐雨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