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宝山 > 文章详情

暖心!宝山这位毕业生的毕业礼:给陌生人一份“生命礼物”

转自:上海宝山 2025-07-25 11:22:31

近日,宝山区红十字会、团区委、上大机自学院的领导一行带着鲜花与祝福,专程赴华山医院血液科病房,亲切看望正在捐献造血干细胞的上海市第737例、宝山区第40例捐献者——上海大学2025届毕业生晓亮同学。采集室内,宝山区红十字会党组书记俯身关切询问他的身体状况,叮嘱他安心休养,代表区红十字会送上“博爱”书法牌匾,并向他表示由衷感谢:“你的善举不仅为患者点燃了生的希望,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大学四年:从入库者成为捐献者的“髓缘”成长路

2021年末,刚踏入大学校园的晓亮还是个对未来充满期待的新生。一次偶然机会,他在生命科学学院信鸽服务社的宣传活动中,看到了造血干细胞入库征募信息。“当时翻着宣传折页,上面写着‘每一份造血干细胞都可能让一个家庭重获团圆’等信息,我一下子就坐不住了。”回忆起入库时的初心,晓亮的目光依然坚定,“救人的事,哪需要那么多心理历程?”就这样,他果断报名加入中华骨髓库,成了一名造血干细胞捐献入库者。

这一“入库”,便是四年的等待。今年毕业季,当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上海分库的工作人员联系到他,告知他与一位患者配型成功时,正在进行毕业设计的晓亮没有丝毫犹豫:“配上了就去捐,这是我对生命的承诺。”

双向奔赴:用坚持与科普赢得家人“最暖的支持”

然而,捐献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晓亮从小在爷爷奶奶身边长大,父母常年在外忙于工作。得知配型成功的消息后,他第一时间选择隐瞒——他怕老人担心献血的风险,更怕他们因不舍而阻拦。直到红十字会工作人员反复沟通,强调“家人的理解与支持,才是捐献圆满的关键”,晓亮才意识到:“善意要传递,更要让爱自己的人安心。”

他翻出手机里往期红十字会发布的捐献者故事、科普视频,坐在爷爷奶奶身边耐心讲解:“造血干细胞捐献就像‘种子移植’,不会损害健康,还能救人一命。”他又从网上找出医学资料,用最通俗的语言解释采集流程:“捐献造血干细胞就是一次成分献血,就像献血小板一样,不过就是捐献的时间长一点,身体很快就能恢复。”起初,两位老人仍有些犹豫;但看着孙子眼里闪烁的光芒,听着他一遍又一遍地说“我想帮帮那个素未谋面的孩子”,最终红着眼眶点头:“娃有善心,我们支持!”

责任与热爱:学业与公益的“双向成就”

从入库到捐献,晓亮用行动诠释了“责任”二字的分量。捐献期间,他正经历着本科毕业为准硕士生做准备,却始终将捐献放在首位:“这是救命的事,再忙也要优先。”一边他积极配合着高分辨检测、体检,打动员剂,一边还抽空打开电脑完善毕业设计。“我相信科学,也相信红十字会。”这份底气,源于他在大学四年里对红十字精神的深刻认同:在校园,从参加救护培训、开展防艾宣传,到参与无偿献血(二次),如今又捐献造血干细胞,红十字的温暖与担当早已融入他的青春底色。

作为“00后”中的“行动派”,晓亮的优秀远不止于公益。大学四年,他将“全面发展”刻进日常:在第二十届上海大学程序设计联赛夏季赛中斩获优胜奖,还在第六届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获三等奖,以及第十四届“上图杯”、第十七届“高教杯”等赛事中屡获佳绩;利用课余时间考取上海市计算机二级、英语四级、普通话二级甲等证书,夯实专业技能;荣获2025年优秀毕业生,2021-2024学年间连续三年获得奖学金,担任学院迎新晚会志愿者、校友返校活动协助者,用细致的服务为集体添彩……“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事,就是我价值的体现。”他说,“这些经历不仅让我学到了知识,更让我懂得了如何用知识温暖他人。”

髓缘是终点,更是新的起点

“这个毕业季,我收到的不仅是毕业证书、读研通知,更是一份通过自己小小付出就可以馈赠的‘生命的礼物’。”躺在病床上,晓亮望着窗外盛夏的阳光,语气里满是感慨,“四年前的入库是‘播种’,现在的捐献是‘开花’,而那位素未谋面的患儿,就是我生命里最珍贵的‘果实’。”

从入库时的青涩学子,到捐献时的坚定青年,晓亮用四年时光完成了一场关于爱与责任的成长蜕变。他的故事,不仅是个人的“髓缘”故事,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当代青年“向上向善”的精神风貌——他们用行动证明:青春的意义,在于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需要,让每一份善意都能照亮他人的生命。

此刻,我们相信他的“髓缘”,必将在更多青年心中种下爱的种子,绽放出更绚烂的生命之花。

编辑:潘乔雨

资料:宝山区红十字会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宝山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