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前,李先生突发脑干出血,来到上海市同仁医院就诊。被医生从“死亡线”上拉回后,李先生卧病在床近半年。
“因长期卧床全身功能下降,无法翻身坐起,手部抓握能力弱,言语、吞咽均有困难,心肺功能也十分虚弱。”今年6月中旬,李先生在家人的陪伴下来到仙霞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接受康复治疗,该中心康复科主任王俊为李先生进行了综合评估。
针对这些问题,中心康复团队为李先生量身定制了康复方案:通过吹纸、吸管吸水、腹式呼吸等锻炼呼吸与吞咽功能,并结合心肺呼吸和四肢活动增强运动功能,再通过理疗来降低患侧的肌张力,激活患侧肌肉的收缩功能。
接受康复治疗的同时,医生还和李先生的家属一起寻找突破口,用持续的鼓励让他看到希望,“我们建议他可以在自己家开的店铺里帮忙,做一些简单的包装工作,这既锻炼了手、脑功能,也让他觉得更有价值感。”王俊说,不要说李先生只有四十多岁,哪怕是六七十岁的患者,都还有广阔的前景,不能在病痛面前止步不前。
在家人的关心、医生的鼓励和自己的不懈努力下,李先生在不长的时间内便有了不小的变化。
十几天康复训练后,以前只能卧床的他可以坐起自主拿食物,再过十几天,便又可以扶墙站起,说话也比以前清晰了不少。经过一段时间的心肺训练,李先生的腹围小了一大圈,为进一步的康复打下了很好的基础。如今的李先生信心满满,正在医生的鼓励下准备开展走路训练。
像李先生一样,获益于社区康复的患者并不在少数。
“我们的康复设施很齐全,配备中低频、红外线、超声波、激光、牵引、微波、短波等基础康复设备,还引进了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减重支持训练系统、冲击波治疗仪、言语治疗仪、平衡训练仪、作业与认知训练仪等大型智能化设备。”说到中心康复特色,王俊如数家珍,目前他们主要服务的对象是脑中风后偏瘫、言语障碍、生活自理能力下降、不同程度痴呆的社区老年群体,以及患有常见骨关节疾病,如老年性关节炎、颈椎病、肩周炎、骨折术后及骨质疏松等人群。
“在家门口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能接受到专业的治疗,收获满意的效果,这是我们的福气。”李先生的妻子说他们会坚持治疗,直到康复的那一天。
夏日炎炎,正是脑卒中的高发季。为此,王俊也向社区的中老年居民提出了建议↓↓↓
养成良好的生活运动习惯
运动无需追求年轻人式的高强度健身房锻炼,更应注重“主动动起来”的理念——如拍手、洗手等动作,若在正确指导下进行,同样能达到良好效果,例如“改良式踝泵运动”这类易于掌握的动作,几分钟即可学会。
重视情绪与睡眠的管控
临床中,不少脑血管疾病患者发病前存在睡眠不佳的问题,而情绪波动更是脑出血的潜在诱因。此外,预防二次中风或出血至关重要,曾有病例因未加注意,两个月内反复中风4次,最终导致肢体完全瘫痪。因此,规律作息、稳定情绪、适度锻炼三者缺一不可。
科学的饮食习惯很重要
饮食习惯也需科学调整,尤其是糖尿病患者,不可因控糖而过度节食。建议将青菜用破壁机榨成汁,适量加盐调味后饮用,既能保证营养摄入,又能有效控制血糖。
责编:王 博
*转载请注明来源于“上海长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