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松江 > 文章详情

新风吹拂好“丰”景!来看泖港胡光村如何获评“全国文明村镇”称号→

转自:上海松江 2025-07-25 10:23:25

如棋盘般工整的泖田绿浪翻滚,不时有白鹭翩然飞过;稻田间“长”出来的“村咖”里,年轻人正三三两两闲坐热聊,一派惬意安然;村居傍田依水,庭前屋后美观整洁,间或有农人前往田间劳作……盛夏时节,走进泖港镇胡光村,青杉掩映下的文明新貌正勾勒出一幅幅人和景美的沪派乡村新图景。

就在前不久,经年深耕厚植、涵育文明乡风的胡光村如愿“折桂”,成功摘得了第七届“全国文明村镇”称号。“国字号荣誉”的背后,是全村上下持续深化移风易俗、凝心铸魂涵育和美乡风的不懈努力,以及全民自发参与共治共建,通过治理创新、环境建设、产业发展等多措并举撬动乡村振兴的筑梦新程。

01
文明成景入画 涵育和美乡风

行走在阡陌田头,满目养眼的绿、沁润心脾的空气和整洁的村居如诗如画,定格成外来游客对胡光村的第一印象。如何在短短几年间,就完成从宅前屋后堆物成“丘”,自养家禽随处飞跑,到庭前屋后整洁如新,村居田陌相依相映的华丽蝶变?在胡光村党总支书记黄斌锋看来,家家户户从“自扫门前雪”到踊跃投身村域治理的转变,恰是胡光村文明成景入画的内在密码。

好习惯的养成绝非一蹴而就,对于村里大多数高龄老人而言更是如此。近年来,除了村干部们起早贪黑宣传科普,依托“积分制”管理的正向激励机制也发挥了重要作用。从早期先行先试、以《生态补偿方案》及“红黑榜”评比激励,倡导“有德者有得”的价值导向,到将人居环境治理、移风易俗等文明新风尚纳入村规民约,实施“积分制”管理,近年来,胡光村不断创新完善规约机制,引导村民自发自觉地投入到乡村建设中来。“以垃圾分类为例,很多老人从完全不懂,到主动给垃圾桶分贴标识,学着分类投放。大家一点一滴的变化,我们都看在眼里,暖在心里。”村干部张润顺感慨地告诉记者。

大美胡光,美在自然生态,更美在文明乡风和淳厚人情。这一点,于去年回归乡野,在稻田旁新开一家村咖的“新农人”毛盾感触尤深。“无论是田边农人质朴的笑容,阿姨、爷叔自然亲切的一声问候,还是他们手把手教我犁地、锄草的谆谆热心,在混着稻香的咖啡香里,我闻到了这里可亲可爱的人情味儿,更品出了村民们热情好客、文明向上的盎然风貌。”朝夕相处下,和村民们渐渐打成一片的毛盾还将自己的“胡光小院”开辟为村民闲聊议事的别样空间,成为涵育和美乡风的小小支点。

02
新风浸润乡土 无声塑形铸魂

乡村振兴需要“塑形”更要“铸魂”。伴随着村容村貌显著提升、阡陌交通加速提质、生态环境日渐向好,如何让村民的传统观念与时俱进,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高品质满足?胡光村坚持以移风易俗、以文化育为主要抓手,与村民共商共议拟定村规民约,激励引导村民将文明观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通过文明实践、理论宣讲、送戏下乡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丰富乡村文化供给,带领大伙儿转观念、讲文明,让新风浸润乡土,融入生活日常。

除了依托“红白理事会”建章建制,有机引导村民简办红白事,胡光村还以辖区内浦南陵园的文明祭扫志愿服务为契机,带动村民自觉成为移风易俗的倡导者和践行人。以往一到清明、冬至,来陵园祭扫的人络绎不绝,烧纸钱的、撒黄纸的、放鞭炮的……既不环保也不安全。种种隐患叠加下,胡光村向村民与祭扫人员发出《文明祭扫倡议书》,倡导文明祭祀新风。每逢祭扫高峰,村民在村委会的带领下,引导祭扫人员用鲜花代替锡箔祭奠先人。如今,清明时节的墓园里处处鲜花簇拥,既寄托了悼念,又美观安全,成为胡光村民践行移风易俗新风的成果缩影。

每逢周末、暑期,在外成家立业的儿女常常携垂髫幼子如燕归巢、返乡探望,陪老宅里的父母做一做家务、唠一唠家常。在老龄化颇为严重的胡光村,这份以孝牵连、暖意融融的景象不仅织就了乡村品格的温情基底,也成为村干部开展文明宣传的一扇“窗口”。暑期开班的“墨润胡光”公益书法课后,小朋友们拎着写有家风家训、文明风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字样的书法“大作”,飞奔回家给爷爷奶奶朗读展示,让文明理念透过稚气满满的诵读分享入耳入心,触达老人心底。

与此同时,胡光村还从老党员、妇女骨干、青年党员等群体中挖掘培养宣讲员,组成了一支“老中青”结合的“胡心讲习堂”宣讲团队。在深入坊间、校园开展理论宣讲的同时,队员还积极备课,利用茶余饭后、田间农耕间隙等零碎时间给村民讲政策、释文明,以润物细无声的执着润心塑形更铸魂。

03
文旅赋能兴业 厚植多彩“丰”景

一场泖田上的“艺术节”重塑乡野韵味,让农耕烟火、诗意栖居的“田园梦”缘艺而来;一杯“村咖”火出圈,不仅搬来了“诗和远方”,更酿就了乡村振兴的广阔未来。在商旅文体农展多元赋能下,如今,生态环境优美、人文历史淳厚的胡光村已然成为众多文艺爱好者和游客的目的地。

“我常常想,我们这些‘新农人’如何打破传统农业边界,赋予土地、乡村和可爱的村民们更多的可能性?”“胡光里”咖啡馆主理人毛盾便是在“泖田艺术节”的稻田集市里与胡光村结缘,最终选择入驻创业。在她眼中,这片看得见四季的浦南乡野与摸得着温度的淳厚乡风,既是原乡村民安居兴业的乐土,更是沪上青年创客、艺术家与游客“诗意栖居”的理想之地。而赏秋韵、享“丰”景的艺术之约与爆火出圈的“网红”村咖也正以超高人气、旺盛活力书写着胡光村振兴发展的多彩答卷。

记者:李爽

编辑:张小小 沈莉娜

审核:周样波 周雨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