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逢阴雨天,彭浦镇高平路沿街的商户们就格外揪心。雨水顺着店招牌与墙体之间的缝隙,“钻”进商铺内部。水珠沿着墙壁淌下,浸湿商品,在地面形成积水,不仅存在货品受损风险,更严重干扰了正常经营秩序——顾客皱眉绕行,店员手忙脚乱清理,生意受到影响。这恼人的渗漏,成了商户们挥之不去的“雨季心病”。
彭浦镇塘南综合网格工作站的工作人员在一次例行走访中,敏锐地捕捉到了商户关于店招漏水的愁绪,立刻触发了网格的深度排查。
工作人员沿着高平路挨家询问,结果令人关注:短短一段路上,竟有多家商铺饱受“店招缝隙漏水”之苦!
这些美观的店招,是几年前“美丽城区”建设的成果。
“当初装好的时候,肯定不漏水,大家都满意。”商户们回忆道。
然而随着风雨的长期侵蚀,店招框架与墙体连接处的防水层已完全失效。如今这些店招已“服役”超过五年,过了质保期,按照规定,维修责任落在了商户自己肩上。
有些商户曾自掏腰包修复,“当时看着是堵住了,心里还松了口气。可几场大雨,特别是那种连绵的梅雨一下,水又‘滋滋’地渗进来了,白忙活一场!”商户无奈地摊手。
考虑到是小区临街商铺,有商户向小区物业寻求帮助,物业方面认真核查后表示不在修理范围。无奈之下,有商户拨打了12345市民服务热线反映情况,但负责店招施工的职能部门确认质保期已过,依据相关规定,维护维修应由商户自行负责。商户们也坦言,即便还在质保期内,面对这种专业问题,“也常常搞不清该具体找哪个部门、哪个负责人”。维权之路似乎走到了“死胡同”。
正当商户们面对雨天束手无策之际,彭浦镇塘南综合网格工作站主动站到了台前,“商户的烦心事,就是影响街区营商环境的‘堵点’。虽然按条线划分这未必是我们的‘分内事’,但群众的急难愁盼摆在这里,我们就不能视而不见。”
街区党总支态度鲜明,网格工作站果断承担起协调责任,积极联系网格内长期合作的小微工程第三方施工队,并做出关键决定:由工作站协调资源,为商户提供免费的彻底维修!
这一承诺,
让焦灼的商户们看到了曙光。
专业施工队迅速响应,带着工具抵达现场。师傅们搭起架子,近距离仔细检查每一处漏水的缝隙。诊断结果揭开了顽疾的真相:岁月侵蚀是主因——历经五年多的风吹、日晒、雨淋、热胀冷缩,当初严密的店招金属框架与墙体水泥接缝处的防水密封材料已完全失去了防水功能。
“必须把失效的旧防水层彻底清除干净,基面处理好,再重新铺设高质量、耐候性强的防水层,才能一劳永逸。”施工队给出了专业方案。
然而,当时正值潮湿多雨的黄梅季节,空气湿度大,极不利于防水施工的粘合与固化。为确保维修效果持久可靠,施工队与商户们商定:耐心等待雨季结束,待天气连续晴好、湿度降低后,立即进场施工。
7月上旬,梅雨收尾,晴热登场,施工队如约而至。随着师傅们铺设上全新的防水层,困扰商户多时、让雨水有机可“钻”的缝隙,被专业的技术和材料牢牢“锁”住。这场由岁月引发的“渗漏战”,终于宣告终结。
高平路店招维修难题的圆满化解,是彭浦镇塘南综合网格工作站深化“多格合一”的生动体现。
“多格合一”机制打破了传统条线壁垒,将分散的治理力量拧成一股绳。网格员依托常态化走访的“铁脚板”优势,精准“打捞”起商户的共性痛点。面对因自然老化、责任主体分散且常规渠道效果有限的民生难题,网格充分发挥“多格合一”赋予的资源整合与指挥协调中枢作用,主动“吹哨”,高效链接起网格内的小微工程专业力量,统筹资源,最终以“兜底”式的主动服务,精准封堵了漏水缝隙,更疏解了商户的经营之忧。这次行动,不仅解决了物理空间的渗漏,更优化了营商环境的“微循环”。
网格站变“被动响应”为“主动治理”,将“多格合一”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服务效能,用实实在在的行动传递了治理温度,显著提升了商户的获得感和归属感。这道小小的网格,正成为践行基层治理精细化、服务群众零距离的坚实前沿阵地。
记者:蒋文婕
编辑:陈攻
信息来源:彭浦镇采编基地
封面图:图虫创意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