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杨浦 > 文章详情

女骑手们走进社区,“认门”“刷脸”找到归属感

转自:上海杨浦 2025-07-24 23:24:19

七月的上海,热浪滚滚。当大多数市民“躲”进空调房避暑时,一群身着各色制服的女骑手依然穿梭在大街小巷,成为这座城市最坚韧的“摆渡人”。

为了给女骑手们传递一份来自社区的温暖关怀,近日,杨浦区长海路街道妇联联合驿路芳华女骑手妇联等多方力量,开展了一场名为“驿路芳华聚邻里 暖‘新’巧手共消暑”的主题活动,通过开设女骑手休息驿站、开展结对互动等举措,为这些烈日下的“她”力量筑起了一片清凉港湾。

01从“陌生人”到“自家人”的温情转变

7月17日“骑士节”这天,长海路街道教师公寓妇女之家迎来了一批特殊的客人——首批前来“认门”的女骑手代表。在居民区妇联主席的引导下,她们走进居委会“认门”,参观妇女之家功能区域,也看到了暖“新”角配备的防暑物资。热心居民熬制的消暑绿豆汤已盛在碗里,大家围坐在一起动手制作防暑花露水,居委干部、小区保安和志愿者主动上前打招呼“刷脸”,陌生感在欢声笑语中渐渐消散。

不止如此,在不少女骑手休息驿站,手工活动成为了拉近距离的桥梁。7月21日,在兰新居委会妇女之家,手工老师为大家发放了手工蒲扇制作包,带着大家一起做手工。欢声笑语间,女骑手们对这座“女性友好”的活动空间也逐渐熟悉起来。

绿瓦体育书店“家+书屋”的活动则多了几分书香气息。女骑手们在书店主理人的带领下,逛逛书店,歇脚聊天,书店准备的清凉饮品驱散了暑气,而精心挑选的女性关怀书籍,让她们在忙碌间隙获得精神慰藉。

“感觉到很温暖,这里的工作人员很热情。”骑手邓小伟这样描述自己的感受。和她一样,多位来自周边站点的骑手姐妹也经历了从“羞于进门”到“被主动领进门”,从“匆匆过客”到坐下拉家常的“自家人”的转变,一条无形的情感纽带在社区与骑手间悄然系紧。

这种转变并非偶然。针对女骑手日常走街串巷、与社区接触密切的特点,活动特别设计了“结对认家”环节。街道妇联主席告诉记者:“女骑手们非常辛苦,我们希望能让她们感受到家的温暖。在日常的工作和生活中,无论遇到什么困难心事,希望这里能够成为她们倾诉、歇息的温馨空间。”

02为烈日下的“她”搭建社区港湾

记者了解到,长海路街道充分整合网格街区资源,构建多格合一治理体系,在居民区及园区妇女之家、绿瓦体育书店“家+书屋”等场所,专门设置了女骑手休息驿站。

目前,此类驿站已挂牌10家,其中8家位于居民区内,有1家位于绿瓦体育书店,1家位于杨浦科技产业园。这些驿站不仅面向女骑手,还对所有新就业群体和户外工作者开放,提供休息饮水、防暑应急物资和充电服务,并延长开放时间至每晚8点,成为高温天里的清凉港湾。

驿站内的细节设计尤为暖心,内部不仅配备饮用水、绿豆汤、冷饮和清凉用品等防暑物资,也有充电器、应急药品、卫生巾等应急用品。兰新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孙洁介绍:“我们希望通过这些进社区的活动,让女骑手们认识驿站,了解驿站,之后多多走进驿站,真正把驿站用起来。”

03从“一日清凉”到“四季恒温”的服务升级

为了让关怀持续化,长海路街道妇联建立了“驿路芳华女骑手”微信群,搭建起常态化沟通平台。群里不仅推送了长海路街道56个纳凉点信息、新就业群体子女暑期活动招募等实用信息,更成为收集骑手需求与困难的“直通车”。

这种“线上+线下”结合的模式,让“结对认家”从一次活动延伸为长效服务,让夏日清凉真正融入女骑手的日常奔波,实现“一日清凉”向“四季恒温”的转变。这里,正在成为她们奔波路上可依靠、可倾诉的“家”。

“每天风里来雨里去,一直在路上。现在社区为我们提供了休息点,我觉得很温暖。”美团外卖江湾站点的女骑手王曦坦言,“就像沙漠里的绿洲,酷暑的时候我可以在这边消暑,寒冷的时候也可以在这里取暖。对这座城市又多了一点归属感。”

从骑车穿行的“匆匆过客”,到坐下拉家常的“自家人”,长海路街道的这一创新举措,不仅为女骑手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服务,更在城市社区与新就业群体之间架起了一座温暖的桥梁。

街道妇联表示,后续将以此次活动为起点,持续优化对新就业女性群体的服务,让每一位穿梭在街头的女骑手都能在社区找到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