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今日闵行 > 文章详情

马桥文化的刻划符号,是文字还是另有玄机?丨闵行情

转自:今日闵行 2025-07-24 21:59:08

马桥文化是如何形成的?
马桥文化时期是怎样的一种社会结构?
马桥文化
如何影响了本地区历史发展的方向,
它与现代社会的形成有什么联系?……
追寻马桥文化的探索步伐依然应该延续。

“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的第二十七季,我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的少年来诵读《追寻马桥文化今天,你将听到的是《马桥文化的刻划符号是文字吗?》(上)。

马桥文化的刻划符号是文字吗?

在马桥遗址第一、二次发掘中,发现了在陶器口沿上有许多刻划而成的符号。1990年代马桥遗址发掘中,又发现了大量的刻划符号,发掘者特别对之进行了专门的研究。

根据统计,刻画符号共234个单字,它们主要被刻划在陶罐口沿的沿面上,小部分刻在鼎类炊器的口沿面上,只有少数几个刻在器盖和盆、杯上(图5—7)。根据观察,刻画符号绝大多数是入窑焙烧前刻的,有的符号线条边缘有胎土未完全干透时,用力刻划从而挤压陶胎而留下的鼓凸。当时的刻划工具,应为竹、木、骨质等常见的尖锐器,也有的直接用指甲为工具,构成短弧线(图5—8)。

图5—7 马桥文化刻画符号与陶器的关系,马桥遗址出土

图5—8 结构丰富的马桥文化刻画符号

除了马桥文化之外,中国新石器时代不同区域的考古学文化,如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良渚文化等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在陶器、玉石、龟甲、鹿角等器物表面上,陆续发现了一些刻划或书写的类似于文字的图形或符号,吸引了学界的注意。关于这些图形或符号的定义,学者间存在对之有不同的称呼。“刻划符号”这一称呼最为流行,常见于相关考古报告及研究论著中。

2011年,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公布了“语言学名词”,对“刻划符号”进行了科学界定:刻划符号(成熟文字体系出现之前或其早期阶段,刻划在陶质、石质等器物或山崖石壁上的表示一定意义的几何形符号或象形符号),是研究文字起源的重要材料[1]。由于这些图形和符号除了采用刻划的方式外,还有一部分是用书写或绘于器物表面的,所以有的学者采用“刻画符号”称之。认为“刻”与“划”含义接近,用其一足矣。所以可以用“刻”代表“刻划”一类;“画”与“绘”意义近同,故可以用“画”代表彩绘一类(当然包括单色绘画符号)[2]。也有学者认为应该把这类符号与后来成熟文字有一定联系的特殊符号区别开来,建议作为原始文字来认识,称之为“陶文”,而不再用符号这个概念[3]。因为马桥文化以刻划方式为主,所以本书依然使用刻划符号称之。

众所周知,甲骨文是目前公认的早期中国文字。但是,甲骨文是一种成熟的系统文字,已经成为研究者的共识,无论从字数、字形、词类还是组合方式来看,甲骨文都更趋向于规范的、成系统的文字。因此,很多学者都把追溯中国文字的起源提早到殷商时期之前。而新石器时代发现的这些符号就成为重要的线索。

从长江三角洲地区而言,至少到了崧泽文化时期已经开始出现各类刻划符号。这些符号最主要的形式是采用短线组合,短线或为平行斜线,或为短线交叉,或在短线交叉的基础上再进行组合。它们大都单独出现,但也有少量组合符号。最著名的一件是南湖地区出土10个组合符号,李学勤先生曾经对之进行过专门的研究,他认为某些陶文的结构已经非常接近殷墟甲骨文,多字的组合,构成了完整的句子,从而能够传达比较完整的信息,应该是汉字的先行形态(图5—9)[4]。曾经也有学者试图根据甲骨文对太湖地区崧泽文化、良渚文化发现的符号进行释读,由于缺乏直接的证据,略显牵强[5]。

图5—9 浙江余杭南湖出土黑陶罐上的组合符号

对于马桥文化的刻划符号而言,从文字的角度进行释读尚不具备条件。

[1]语言学名词审定委员会:《语言学名词》,商务印书馆,2011年。
[2]袁广阔,马保春,宋国定:《河南早期刻画符号研究》,科学出版社,2012年。
[3]宋建、周丽娟:《论马桥文化的陶文》,《上海博物馆集刊(第八期)》,上海书画出版社,2000年。
[4]李学勤:《良渚文化的多字陶文》,《吴地文化一万年》,中华书局,1994年。
[5]张明华、王惠菊:《太湖地区新石器时代的陶文》,《考古》1990年第10期。

2023年5月起,区政协办公室、区教育局、团区委和区融媒体中心联合推出了“发现闵行之美”系列丛书诵读活动,陆续邀请闵行区多所学校的青少年一起来读好书、善读书、懂历史、爱家乡,合力推动“闵行情”读书活动落到实处。

第二十七们邀请了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的少年来诵读《追寻马桥文化》。筚路蓝缕,以启后学,本书致力于全面收集马桥文化发掘及研究的成果,多视角地展现马桥文化的特点。本书既是向马桥文化命名四十周年纪念活动的献礼,也希望它能成为未来研究的基石,引起学者们对马桥文化更多关注,共同推进学术的不断发展。

2025年7月起,第二十七季正式开启,每个工作日的21:30,我们不听不睡!

一起聆听闵行声音,发现闵行之美……

朗读:上海市闵行区江川路小学 李蓓蕾
编辑:汤婧娴

初审:黄圣源(实习)

复审:石思嘉

终审:徐雷冰

转载请注明来自今日闵行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