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联络组赴上海交易集团对接工作
姜曙与定日县森嘎村的孩子们在一起
今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日喀则市定日县发生6.8级地震。“当天,刚刚返沪休整的彭一浩组长和我正在上海市审计局,与局领导开会座谈。”上海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审计局副局长姜曙回忆。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联络组组长、日喀则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彭一浩在定日地震当晚10点便抵达拉萨,他也是最早抵达震区的上海援藏干部。
“援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上海援藏干部时常自问。定日地震发生后,在“能回尽回”的号召下,上海市第十批援藏干部全部中止休假,立即回到日喀则投入救灾工作。
跨越山海,格桑花开。多年来,上海援藏工作始终坚持“中央要求、西藏所需、上海所能”相结合的原则,锚定“稳定、发展、生态、强边”四件大事,三年间坚持创新求变,深化拓展援藏内涵外延,全面提升当地“造血”能力,助力日喀则群众拥抱美好新生活。
三产融合,助力乡村振兴
今年5月1日,上海—日喀则直飞航线正式首航,实现上海至日喀则直飞航线通航零的突破。
“自2022年7月入藏以来,联络组高度重视文旅援藏工作。”上海援藏干部、日喀则市发改委副主任李凌介绍,“航空+旅游”是上海文旅援藏的重要手段。2023年,首创推出“上海——日喀则”援藏旅游包机;2024年,迭代推出“上海—尼泊尔加德满都—日喀则”援藏跨境旅游包机;2025年,上海援藏探索推出第三代产品—上海援藏入境旅游包机,这也是日喀则首次迎来入境旅游包机。
为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上海援藏早已从初期的资金援藏、项目援藏转向如今的产业援藏、智力援藏、文化援藏。
在援藏项目资金安排中,坚持以“文旅先导、三产融合、乡村振兴、智慧赋能”为主线,立足当地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积极对接上海市场与技术,基础设施与重点产业统筹推进,进一步探索数字援藏、科技援藏、金融援藏、生态援藏等新模式,持续发挥援藏工作的示范、引领与带动作用,助力日喀则及对口五县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去年,包括青稞在内的数十种西藏农特产品通过全国对口援藏30周年成就展的平台走向全国。其中,上海援藏支持打造的氆氇产品最引人注目。2022年,由“上海工匠”郭秀玲发起的“氆氇十年复兴计划”启动,不仅提升了非遗氆氇技艺的附加值,还远赴法国巴黎参加时尚家居展,未来力争走向全球市场,努力掌握产业链高端环节的主动权、话语权。
这只是上海援藏将项目推进与招商引资引智相结合的一个缩影。“三年来,每年赴自治区外开展联合招商和日喀则城市推介7至8次。”李凌介绍,他主要负责援藏项目的管理和推进。在他的积极协调下,上海援藏依托进博会、“五五购物节”等开展主题招商,筹划组建上海商会推动组团式招商。目前,中核集团、卓阳科技、日出东方的新能源项目已经开工,洛子科技、奢派科技等一批供氧供暖企业也已落户日喀则经开区。
上海援藏干部在招商引资和企业服务方面配合默契、彼此支撑。三年间,姜曙不仅赴上海、成都、西安、厦门、泉州、义乌等地开展招商活动,还协助引进了沙涓时装、卓阳新能源、洛子科技等企业。
上海援藏干部、日喀则市财政局副局长陈科杰则积极参与金融援藏工作。他积极对接自治区外的金融机构,加大对日喀则金融支持力度,其间牵头组织了上交所资本市场服务周(西藏行)日喀则专场活动,这是西藏实施企业上市“格桑花行动”后,在全区举办的首场金融类大型活动。
理念创新,凸显示范效应
2022年9月29日,上海市公共资源交易中心与日喀则市行政审批和便民服务局公共资源交易中心,用时仅2小时,完成“萨迦县农牧业及配套产业发展项目”跨省远程异地评标工作,这是沪藏联动开展的首个远程异地评标项目。
“当时因西藏疫情,开展异地评标实属应急之举。”李凌回忆,但其搭建起的合作平台,让“日喀则所需”和“上海所能”精准对接,当年11月便被自治区作为跨省异地评标的典型案例介绍推广。当地为何如此重视这一创新举措?李凌解释,一方面,异地评标采取匿名方式,可以更好规避打招呼等问题;另一方面,其突破空间地域限制,利用上海专家资源,开展的评标工作更为科学。
次年1月,日喀则市政府出台了《日喀则市公共资源交易远程异地评标管理办法(试行)》。“将此经验固化成了制度。”李凌介绍,比如政府采购项目资金量超过500万元,房建市政项目资金量超过1000万元的,必须开展异地评标。
方法创新、制度创新、理念创新早已融入上海援藏的日常工作中,成为发挥其示范、引领效应的重要体现。
在日喀则市审计局,姜曙分管财政审计和行政事业审计工作。“局里放心将最重要的任务交给上海援藏干部,就是希望能树立业务标杆,推动规范化建设,提升审计干部能力。”姜曙表示,虽然担子重了,但自己同样备受鼓舞。
针对县级审计机关人力资源不足、业务能力不强的困境,他率先提出,在各县年度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情况审计中,积极探索片区化审计新模式,“几个县可以组成审计团组,实现交叉审计”。如此,既能解决审计力量不足的问题,也能增加交流沟通,提升审计效率和审计质量。去年,日喀则下辖区县才全部配齐审计力量。让姜曙自豪的是,“通过片区化审计模式探索,日喀则市下辖18个区县首次实现年度预算执行审计全覆盖”。
为援藏项目做好资金保障,是陈科杰的重要任务之一。三年来,依托自身在财政专项资金评审方面的工作经验,陈科杰在当地开展项目资金绩效管理,提升资金效益。他主导出台《关于深化加强援藏项目资金绩效管理的通知》,在上海援外领域首次探索对部分援藏项目的项目资金开展绩效评价。
更多的新理念正在雪域高原落地生根。在帮助当地开展招商引资的同时,上海援藏还引入第三方中介机构,开展企业资质的背景调查,以确保企业顺利落地、早日达产。“将先进理念融入援藏工作,才能实现事半功倍。”李凌说。
抗震救灾,危难处见真情
定日地震发生后,姜曙的任务很明确,在灾后物资调配小组中,负责物资调配仓库的现场管理。
面对来自社会各界的救灾物资,必须要在短时间内实现物资仓储调配的科学运转。为摸清情况,姜曙等人深入仓库走访,发现在物资分配、仓储管理以及安全保障等方面均存在一些问题。
虽然现场已有百余名志愿者忙前忙后,但由于工作效率低下,物资堆积等问题逐步显现。“当务之急是提升物资分类效率。”姜曙表示,上海市援藏干部联络组联系到一家电商企业,协调该企业委派4名专业人士进驻仓库,负责指导仓库管理流程再造,包括优化人员分配、物品清点等;同时,上海援藏团队和志愿者们用上了企业开发的线上物流管理系统,克服了人工台账记录要素缺失、查询不便等弊端,还大幅提升了物资管理效能和透明度。后来,这一系统扩大到县级物资管理小组,目前该系统已移交当地,以备未来不时之需。
科学的物资进出流程,同时也解决了后续的审计问题。姜曙领衔的工作专班坚持跟踪审计,即将原本的事后审计改为事前、事中审计,同步监督市、县两级救灾物资管理情况,保证审计高效开展。
在打赢抗震救灾攻坚战基础上,让受灾群众早日搬入新居、住上新房是灾后重建的头等大事。
3月11日,定日县长所乡森嘎村上海援建项目启动。于上海援藏而言,森嘎村灾后重建项目不仅是一项民生工程,更是沪藏两地携手共进、守望相助的生动写照。
早在参与救灾的同时,李凌就在思考——地震之后,援藏工作重心将转移到灾后重建,但此时上海援藏资金已经排定,因此当务之急便是调整项目资金。李凌介绍,在上海市政府合作交流办的指导下,资金调整由以下几部分构成:一是从定日原有的资金盘中,调整一部分用于森嘎村的灾后重建;二是从江孜、亚东等未受地震影响的资金盘中,匀出一部分支持定日森嘎村的灾后重建;三是将来自上海的社会捐赠资金也投向该村。
但剩下的资金缺口如何解决?为尽快凑齐重建资金,春节后的一段时间,李凌和他的同事们奔走于上海和西藏的多个部门筹措资金。4月中旬,一个消息传来:国家和自治区层面确定了灾后重建标准。如此一算,之前调整出的援藏资金和社会捐赠资金恰好能满足重建资金需要,这让李凌大喜过望。
7月中旬,森嘎村重建项目建设进度已达85%,126户民居全部结构封顶。村民们对于美好新生活的期待,正因“上海速度”而加速落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