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是以社区居民为服务对象,服务半径为步行15分钟左右的范围内,以满足居民日常生活基本消费和品质消费为目标,以多业态集聚形成的社区商圈。 近年来,我市各区,各街镇结合自身特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因地制宜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为此,我们总结刊发一批建设案例,旨在交流建设经验,将一刻钟便民生活圈打造成服务保障民生、推动便利消费及扩大就业的重要平台和载体。 “烟火气、新活力、新空间” 协同发展的社区商业新格局 近年以来,普陀区以“新生活·新趣味·新服务”为社区商业发展理念,以“便民、利民、惠民”为导向,以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建设为支撑,通过城市更新盘活存量空间、推动传统商业转型升级、加快新建项目功能提升,形成了“烟火气、新活力、新空间”协同发展的社区商业新格局。普陀区根据不同区域的商业现状、消费结构、资源禀赋,分别采取三种模式分类实施,推动社区商业更快更好发展:
创新社区商业业态 提升社区消费活力
此种模式主要在商业基础较好,商业网点较完善,区域内具备一定体量的中小商业体的区域实施。重点通过引入高品质社会化运营团队,与街道、区属国企协同发力,对区域内旧改地块的老破建筑的微更新,实现商业界面优化、商业业态升级、商业空间提质。与此同时,对更新项目,通过持续开展特色促消费活动聚人气。经过几年的持续推进,该模式在普陀的长寿路商圈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鸿寿坊项目:始建于1933年,原为二层砖木结构石库门里弄住宅。2016年,鸿寿坊启动旧城区改建,2023年底完成更新正式推出。项目通过“保护性开发+功能重塑”,在保留原有街巷肌理与历史风貌的基础上,以约1.5万㎡的里弄商业为轴心,引入地方老字号、品质网红品牌等多元业态,形成“传统与时尚共生、市井与精致并存”的特色商业生态,呈现小而美、大不同的商业氛围,成为周边3公里居民“一站式”生活服务核心。 统益里项目:始建于上世纪30年代,原为华商统益纱厂出资建设的石库门里弄片区,项目通过“潮流生活方式+复合创意办公”的新兴业态模式,设立起“艺术社交客厅”标签,聚焦文化潮流活动,打造一个集文化艺术、餐饮娱乐、特色零售等于一体的海派精品文化潮流街区。
盘活社区空间资源 实现商居和谐发展
该模式主要针对诸如曹杨、甘泉、宜川等老年人比重较高、区域内无大型商业综合体的街道,聚焦旧有设施改造与功能重塑,以“精准定位、特色引领、智慧赋能”为路径,推动传统商业空间向全龄友好、复合多元的社区生活中心转型,让“老场景”焕发“新活力”,为居民打造更具获得感、幸福感的品质生活圈。 桂巷坊项目:作为紧邻环浜唯一的生活型商业步行街,由于扩建占道、私设围墙等导致部分公共空间被侵占,滨水沿线堵点较多,街区商业与环浜缺乏联系,滨水资源尚未充分利用,商业氛围和活力明显不足。项目改造以“贯通环浜开放空间,整合滨水公共资源,打造桂巷坊花园步行街”为目标,结合桂巷菜场、沿街商铺、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等公共建筑的整体立面改造和业态更新。 泰山人民坊项目:以“全域融合”的概念将四个改造小区局部围墙拆除进行统一的“空间融合”“生活融合”“管理融合”“资源融合”和“社交融合”。项目对位于场地西侧的永昌菜场进行内外空间的整体升级改造。在泰山支路北侧设置共享亭、科普花园、人民记忆等景观展示区,设置休闲座椅、健身设施等,打造舒适宜人的户外休闲环境。在沪太路入口设置基层自治小站、法治花园、文化墙等内容,打造党建、安全、法治的基层自治空间。
加强商业网店布局 补齐社区商业短板
该模式主要针对桃浦地区,该区域目前正处于快速建设阶段。区域内商业配套较为薄弱,无法满足周边区域居民需求。立足区域发展规划与人口结构特点,由区属国企担当主力,通过科学选址、业态适配、场景创新,打造集便民服务、休闲娱乐、社交体验于一体的现代化社区商业综合体。 金光汇项目:TOP金光汇项目在轨交15号线祁安路站地铁上盖,商业地下二层直达地铁站内。项目总体量9.1万平方米,其中社区商业面积约6万平方米。项目周边居住人口密集,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未来将聚集生活购物、休闲娱乐、餐饮、服务等多业态于一体,以“新生活·新趣味·新服务”为定位,打造成为桃浦标杆型商业综合体之一。 白丽生活广场项目:项目位于桃浦镇居住区核心位置,与轨交11号线桃浦新村站“零距离”。 通过全新升级改造,白丽生活广场形象与业态实现了与时俱进,为桃浦地区居民生活、消费、休闲、娱乐打造出一个舒适的生活圈。
转载请注明“来源:上海商务”
撰稿:商贸行业管理处
编辑:张瀚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