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黄帝内经》的古老智慧遇见中西合璧的器乐,会碰撞出怎样的能量场?近日,国内首部深度融合中医五音疗愈理论与中西乐器融合的音乐会“五音合鸣·天地回响”在上海交响乐团音乐厅奏响。这场由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与上海交响乐团联合打造的音乐会,以创新艺术形式让千年中医智慧“声”入人心。
“请大家站起,和我一起两脚打开与肩同宽,把两手拿起,拇指微微后翘,其余四指握住,两手收到肩前,吸气展肩扩胸,呼气轻吐。”
《黄帝内经》中“五音疗疾”理论认为,五音(宫、商、角、徵、羽)与五脏(脾、肺、肝、心、肾)存在精妙对应。不同音波通过共振可调节脏腑气机,实现养生效果。音乐会以《黄帝内经》的“五音疗疾”理论为原点,将宫商角徵羽五音与人体五脏功能精准对应,通过《阳关三叠》《梅花三弄》等经典民乐的创新改编,构建起了一套完整的“音疗经络系统”。
当晚的音乐厅座无虚席,不少市民特意赶来,跟着中医专家在吐纳气息之间,沉浸式感受“五音疗疾”。“我们听说有这样的音乐活动,特意跨区来体验。”一位来自杨浦区的市民表示。
音乐会现场
音乐会的演出突破传统音乐会模式,采用了沉浸式互动设计。上海市中医文献馆相关负责人对记者表示:“在这次演出中,我们将中医导引功法融入音乐欣赏,观众在特定曲目中需要起立跟随中医专家练习动作。”现场观众在“吸气展肩扩胸”的引导声中,体验着音乐与肢体的共振。这种创新尝试让中医五音理论从抽象概念转化为可感知的体验。
上海交响乐团相关负责人表示:“中医中有很多宝贵的理论值得传播,我们希望通过音乐这种国际语言,让更多人接触中医智慧。”演出团队以宫商角徵羽为“针”,以中西乐器为“灸”,在极简主义舞台空间中引导观众完成“调神、通络、归元”的身心疗愈。
场外特别设置的草药剪纸展区同样引人注目。栩栩如生的罗汉果、金银花剪纸旁附有功效说明,让观众在观演同时感受中医文化的多元呈现。一位中医音乐双料爱好者表示:“当五音、五行、五脏在舞台上完美融合时,我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据悉,这场跨界合作不仅为传统文化传播开辟了新路径,更让观众在艺术体验中重新发现中医价值。当千年宫商角徵羽遇见现代交响乐章,这场音乐会不仅奏响了传统与现代的和鸣,更为中医文化的创造性转化提供了生动范本。
记者:李梦婷、杨宜修、朱昱伟
编辑:罗时珎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徐汇官方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