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中国(上海)优化营商环境创新实践优秀案例出炉,由虹口区司法局报送的“探索创新企业庭外重组新模式助力困境企业加速重生”案例成功入选。 这一创新模式不仅是虹口区在优化营商环境方面的积极探索,更为困境企业提供了新的重生路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作为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重要承载区之一,虹口区汇聚了全国近1/8的公募基金公司和1/6的期货风险管理子公司,入驻金融机构达2100余家,资产管理规模突破8万亿元,同时依托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建设,形成“金融+法律”的双重优势。独特的资源禀赋为庭外重组机制创新提供了天然试验场。
2024年1月,在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和虹口区司法局的共同推动下,上海首家由地方政府主导的、致力于困境企业再生和特殊资产处置的服务平台——北外滩企业庭外重组中心(“庭外重组中心”或“中心”)应运而生。同年9月,庭外重组中心与上海破产法庭签署《关于庭外重组工作协作机制的备忘录》,明确了庭外重组与司法重整相衔接的制度规范。
与传统破产重整不同,该创新机制采用“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司法衔接”三重架构,打通了庭外重组与司法重整的壁垒。中心设立“重组业务专家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投资人库”、“中介机构库”(专业服务机构)、“重组咨询专家库”(企业重组官)四大专业资源库。其中,“企业重组官”作为关键角色,在庭外重组阶段即介入企业救治,并可依托衔接机制,继续担任后续司法程序的管理人,有效避免重复尽调和信息断层问题。
2025年3月,庭外重组中心成功办理了全国首例庭外重组与司法重整程序衔接项目。方达律师事务所作为企业重组官,历时五个月完成超40亿元债务梳理,成功引入战略投资人,让一家深陷债务泥潭的老牌房企得以重生。
截至目前,中心已受理多个重组项目,涉及房地产、融资租赁、零售等多个行业,债权总额85亿元。2025年6月,庭外重组中心还携手商事调解组织完成本市首批破产衍生案件,涉案标的达10亿元,进一步打通了“庭外重组预防-商事调解化解-司法重整/清算保障”的企业纾困链条。
“如果将庭外重组比喻成一粒种子,那么北外滩埋下的这粒种子已完成了从生根发芽向开花结果的转变。”在周年论坛上,庭外重组中心理事长洪志华表示,庭外重组已成为困境企业寻求再生的全新渠道。
今年5月,位于白玉兰广场的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实体枢纽正式启用。就在不久前,北外滩国际法律服务港正式启动值班接待服务。作为首批入驻法律服务港的核心功能主体之一,庭外重组中心于每周一下午提供庭外重组专业咨询,让更多企业能便捷地接触到这一助力重生的机制。
随着北外滩国际法律港功能持续完善、服务能级不断提升,庭外重组中心将助力北外滩成为特殊资产统一大市场创新发展的最佳“试验田”和先行实践区,树立全国庭外重组的示范标杆。
记者:陈怡
编辑:陈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