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耐德电气普陀工厂是关键电气设备(如接触器、热过载继电器等)的生产基地。随着新能源市场的蓬勃发展,工厂过去四年订单激增,产品种类翻两番,但也面临供应链稳定性和响应速度的挑战。
为应对挑战,这家近三十年历史的“老厂”积极拥抱数字化转型,深度融合机器学习(ML)、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自动化与物联网(IoT)等先进技术,从产品研发原型设计、柔性化智能生产、预测性维护运维到端到端供应链协同等核心环节全面革新,贯穿研发、采购、生产、交付等关键环节,塑造了高效敏捷的端到端价值链。2024年10月,工厂在竞争激烈的全球评选中脱颖而出,被世界经济论坛评为“端到端灯塔工厂”。
01 AI驱动研发:让产品开发跑出“加速度”
工厂将机器学习(ML)技术深度融入产品原型开发,构建了智能化的产品寿命实验平台。通过工业物联网设备(IoT Box)自动采集测试数据,依托私有云平台实现多源试验数据整合与模型动态优化。通过分析异常试验数据,发掘试验失效的主要因素,该系统不仅能精准定位失效根源,更能根据采集的试验数据实时预测产品寿命,将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63%,大幅提升市场响应敏捷度。
施耐德电气普陀工厂获评“端到端灯塔工厂”
02 柔性智造生态:订单与产线的“共舞”
面对产品种类激增四倍的生产挑战,工厂创新部署了第三代全自动模块化柔性生产线。通过模块化设计和快插接口设计,产线可即插即用自由重组;四轴机器人灵活供料、AI视觉质检系统(协作机器人+AI影像质检)实时把关质量,从而实现柔性供料。更关键的是,端到端供应链智能为柔性生产注入“神经中枢”——实时联通订单、库存与设备数据,基于机器学习(ML)与运筹算法动态生成最优排产方案。当工厂订单波动时,系统能够自动触发产线模块切换,使设备复用率提高85%,生产速度提高65%,订单生产交付时间大幅缩短67%。
施耐德电气普陀工厂柔性生产线
03 人机协同运维:故障处理的“黄金30分钟”
为破解运维中设备维修效率瓶颈,工厂构建了融合物联网(IoT)、增强现实(AR)与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的智能运维体系。维修人员通过AR眼镜的实时显示获取设备实时参数,语音交互解放双手;大语言模型(LLM)自动解析通过经验总结形成的维修历史知识案例库文档,推荐最优解决方案。借助物联网平台,工厂实现了OT(工业环境中实时监控与控制)设备数据的互联互通,实时采集设备报警信息及关键数据。通过人机协同的智能运维模式,助力维修耗时缩减30%,让老师傅的经验与AI的算力完美共融。
AI技术与生产运营融合
人与技术的高效协同
04 未来
施耐德电气普陀工厂的成功转型,得益于其深厚的精益管理、坚实的数字化底座与数字化人才储备,通过精准识别关键业务场景并深度应用AI等先进技术,实现了人与技术的高效协同,推动AI技术与生产运营深度融合。工厂人均生产效率跃升82%,新产品上市周期从过去的4-5年压缩至最短6个月,实现了极具韧性与敏捷性的“端到端”运营模式。施耐德电气普陀工厂为传统制造业的转型升级树立了标杆典范。未来,工厂将持续探索AI在更广场景的应用深化,并致力于将“灯塔”经验赋能产业链共同提升。
欢迎转发,但请注明出处“上海经信委”
觉得不错请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