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1日,上海市检察官文学艺术联合会与奉贤区检察院联合开展“光影映正义·法治润人心”为主题的《以法之名》观剧沙龙活动,通过一场跨越屏幕与现实的法治对话,感悟正义力量、坚定法治初心。市检察官文联、奉贤区检察院相关负责人出席,市检察官文联、市检察院检察侦查部、奉贤区检察院相关人员参加活动。
滑动查看更多
光影映正义・法治润人心
职能之变
“洪亮是一个人性比较突出的检察官形象,他不像郑雅萍那样一往无前、冲锋陷阵,但在日常的‘怂’和‘窝囊’背后又有心底的坚守。”
“检察侦查并不是一直在办公室里审查卷宗,而要经常四处奔走取证。”
市检察官文联文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曹俊梅、影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朱陆奇从剧中的检察官形象特点切入,对比剧中“被动审查”与“主动侦查”的角色差异,讲述检察监督绝不止步于案卷审查,必须从“被动接收”转向“主动出击”,这正是剧中洪亮团队展现的新时代检察特质。
市检察院检察侦查部检察官王草原结合剧情,分析了检察侦查与审查监督的三点主要不同。奉贤区检察院检察官陈皓介绍了检察侦查职能的历史沿革与新时代职能定位。
奉贤区检察院检察官助理奚航讲述曾参与办理的检察侦查案件,对比剧中情节,分享心得体会。
光影映正义・法治润人心
实战之刃
证据构建的复杂、审讯策略的张力、程序正义的坚守等剧中“实战”核心,成为现场讨论的焦点。
1
以证据为中心
嘉宾们从检察视角出发,剖析剧中万海案的取证困境,结合办理的自行补充侦查案例,阐明了刑事诉讼制度的核心——以证据为中心。
“‘事出反常必有妖’,我们在案件审查过程中,要处理好证据审查和证据采信的关系,增强监督意识,而不是仅仅充当检察环节的‘二传手’。”
奉贤区检察院检察官陈镇生以剧中李人俊“带病起诉”的错误政绩观为例,阐述刑事诉讼监督作为检察机关的重要职能,检察官必须“拿放大镜”看证据问题,必须“打破砂锅问到底”,开展深层次监督、实质性监督。
奉贤区检察院检察官戴丽分享了在一起零口供涉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中,自行补充侦查的实战经验。
2
审讯策略
“剧中洪亮审讯姜红军的片段非常精彩,是一场高度还原实务的讯问,其中很多讯问技巧值得学习。”
奉贤区检察院检察官马鼎、检察官助理汪伦分享了在亲历案件中的侦查技巧和讯问策略,确保审讯结果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3
程序正义
严格的程序规范是束缚侦查的手脚?还是提升证据质量的“助推器”、保护侦查人员的“护身符”?
奉贤区检察院检察官助理张博文表示,任何程序瑕疵都可能会影响案件走向,也可能使我们像剧中李人俊那样沦为犯罪帮凶。只有在规范的程序框架内开展侦查,才能防止权力滥用,保障每一个当事人受到公正对待。每一个程序节点都是守护公平正义的关卡。
光影映正义・法治润人心
初心之问
“以法之名,不只是以洪亮、郑雅萍为代表的正义团,剧中的反面人物将法律作为武器。法律怎么用,这就要问初心。”
“剧中一直强调司法是公民最后的铠甲,若铠甲本身锈迹斑斑,公民又当何处寻求庇护?”
干警们纷纷表示将坚定理想信念,锤炼专业技能,在案件办理中秉持公正廉洁,在服务群众时永葆为民初心。只有真正“立于规则之下”,公民最后的铠甲才不会锈蚀。
奉贤区检察院检务督察部副主任张宇华以剧中“一三一案”的侦破和纠错为例,强调对待错案,要正视问题、解决问题。党中央多次强调落实“三个区分开来”,就是激励检察官心无旁骛地干事创业,履行检察职责。
光影映正义・法治润人心
“我要这朗朗乾坤下,
事事有王法。”
在《以法之名》的光影世界里,有检察工作的复杂与艰辛,也有正义战胜邪恶的坚定信念。在现实的法治征程中,检察干警们将坚定地“以法之名”,高质效办好每一个案件,让每一个案件都经得起法律、历史、人民的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