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位置: 上观号 > 上海检察 > 文章详情

击碎“星期宠”套路 | 75号故事汇

转自:上海检察 2025-07-24 11:26:24

讲述人

曹 化

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法律政策研究室主任(曾任上海市闵行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

一家开业仅数月的宠物店竟引来12315、12345平台投诉千余条,170余名消费者陆续报警,为何这家售卖“星期宠”的黑店能如此猖獗?故意售卖病宠能拿着“民事纠纷”当作挡箭牌吗?闵行区检察院办理这起“星期宠”入刑案,层层剥茧撕开行业黑幕。

为何千条投诉难撼商家?

2023年初春,我们办理了一起恶势力犯罪集团诈骗、寻衅滋事案。白某等人开设宠物店铺,利用特定话术诱骗消费者购买患病宠物、劣质宠粮,骗取消费者钱款。面对被害人上门维权,白某等人以辱骂、推搡等方式进行阻挠、拒绝赔偿。

刚翻开案卷,我们便被眼前的数字惊到了——关于涉案宠物店,1900余条投诉像雪花般堆积,前后共有170余名被害人报警维权。

在这些被害人中,所购买宠物在买回三日内发病的比例约占8成,而商家惯用“售出不退”的霸王条款推诿,面对执法人员的依法检查,白某等人甚至公然驱赶、挑衅。为何这家售卖“星期宠”的黑店能如此猖獗?

详细调查该案以及宠物市场现状后,我们发现此案属于新型、疑难的刑事民事交织案件,之前各地类似案件都是以行政处罚为主,在全国范围内尚且没有刑事处理的先例。现实中,消费者往往维权无果,即使起诉,也只作为民事纠纷处理,难以对涉事宠物店形成有力惩处。

如何戳破“民事纠纷”的面纱?

“行为性质认定比较难,被告人的行为到底属于民事合同纠纷还是刑事诈骗,存在一定的争议。”同时,本案交易的对象特殊,在活体宠物交易过程中,宠物的健康状态很难在购买时确定,并且在购买宠物后,运输、饲养的条件可能都会发生变化,导致难以固定证据。

如何戳穿白某等人的民事纠纷伪装,揭示刑事诈骗本质?宠物店是否在明知宠物感染致死率极高的传染病的情况下,还要售卖给消费者,是在取证环节中证明涉事宠物店的行为是否构成诈骗的关键。

我们连续几个月泡在案卷里。针对被害人数多、分布广、取证难的问题,通过互联网、维权群及短信等多种方式查找被害人,截至提起公诉时,报案人数从审查逮捕时43人增加至170余人,补充调取民事判决书69份,现场视频30余份,证人证言近20份等。

在审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一个蹊跷的细节,这也成为了证明白某等人诈骗罪主观故意认定的关键突破口。资料显示,宠物店销售人员全都成立了空壳公司,他们向消费者收款时,用的是各自公司的收款码,钱款只流转于各个空壳公司,不直接到涉案宠物店的账户,一旦发生民事纠纷,则会面临后期执行困境。这种异常的资金流,正是非法占有目的的铁证。

如何破解被告人编造的”不知情”伪装?

但紧接着又一个问题摆在眼前,白某等人到案后拒不认罪,咬定对于所销售宠物患病“不知情”。“作为商品,活体宠物有其特殊性。消费者在宠物离店后才发现其患病,中间有一个时间差。”案件一度陷入僵局,难点直指核心:如何证明销售时,白某某等人已知宠物染病?

我们没有被“时间差”困住,而是像“拼图大师”般收集碎片:从农委检测报告中锁定店内持续存在猫瘟、犬瘟病毒,从中间商证言中揭开“未检疫采购”的黑幕,从员工供述里还原“将病宠摆门口加急推销”的套路。经调查发现,涉案宠物店提供不合格饲料,还为宠物接种假疫苗以及虚构代办“猫证”“狗证”。种种迹象证明,白某等人在售卖时,就已经明确知道宠物患有疾病。

2023年12月,随着法槌落下,这个犯罪团伙被彻底摧毁。法院一审认定白某等12人构成诈骗罪,其中4人还构成寻衅滋事罪,白某两罪并罚被判处有期徒刑14年,其余被告人分别被处以12年10个月至1年10个月不等有期徒刑。去年年底,上海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裁定驳回白某等人上诉,维持原判。

怎样让个案成为行业镜鉴?

办结一案并非终点。当案件暴露宠物市场日常监管薄弱、检验检疫不实等深层弊病,该如何撬动全局治理?

于是,一场 “源头之战”就此展开。为深挖案发原因,我们走访行政机关、职能部门,实地查验检测设备、当面听取工作意见,全面了解行业监管的法律依据、工作模式及困难问题。我们给相关职能部门连发两份检察建议,开出加强日常巡查、严把注册审核关、严查霸王条款等检察良方。

我们还以跨部门机制筑牢防线,推动搭建农委、市监、公安的信息共享平台,把违法企业列入 “黑名单”。联合制定工作方案、开展全区宠物销售场所大排查时,我们与相关职能部门一家家上门检查,给经营者讲法律、讲规范。有些不法商家一直在关注案件进展,该案的判决也对他们形成了有力震慑,进一步规范了上海的宠物市场。

供稿 | 闵行区检察院